编辑丨苏木 文丨苏木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北影厂当年有位神颜男神,粉丝来信用麻袋装,食堂分粮票都多给,他就是卢君。

即便是被喊瓷娃娃的顶流,那张帅脸也没护他一辈子,和舞蹈演员妻子陈肖依的七年婚姻,没留一儿半女就散了。
68岁的他头发稀白、满脸皱纹,谁能想到这位老人曾让全国姑娘疯狂?
粉丝来信用麻袋装

卢君的帅,是连男人都得夸的级别,学生时代因为长相太清秀,居然被拉去反串《白毛女》里的喜儿,这事在当时传成了趣闻。
北影厂的老演员更是开玩笑:“他演林黛玉,换身衣服就行,妆都不用化。”
1975年,18岁的卢君进了北影厂,命运的齿轮一踩就加速,一部《白桦林中的哨所》让他一夜爆红。

大家只记得那个驻守边疆的青年军官,俊朗挺拔,戳中了全国姑娘的心。
他当年的火,放到现在就是顶流中的顶流,粉丝寄来的信,根本没法按封算,得用麻袋扛。
北影厂被逼得专门给他设了个收信窗口,派俩专人拆信整理,这待遇独一份,在王府井这种人堆里,他一被认出来就围得水泄不通,签名队伍能排几十米。

颜值还给他带来了物质福利,那个年代买啥都要票,食堂师傅见了他就开心,分粮票总比别人多给点。
要知道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多一张粮票比啥都实在,这可是最直接的颜值认可。
那会儿银幕流行高仓健、杨在葆那样的硬汉,姜文更是把荷尔蒙风格带火了,卢君偏偏是股清流,和唐国强、朱时茂一起,撑起了俊美小生的半边天。

可谁也没料到,这张让他平步青云的脸,早晚会变成枷锁。
想演硬汉观众说太出戏
1988年成了卢君的分水岭,事业和婚姻一起掉了链子,这一年他憋着一股劲想摆脱花瓶标签,接了《火烧圆明园》,又在《风流女探》里演硬汉,可观众根本不买账。

大家看惯了他那张瓷娃娃脸,再看他在银幕上皱眉瞪眼装深沉,总觉得别扭:“这不是硬凹吗?太出戏了。”
有导演跟他合作后,无奈地叹口气:“不是你不努力……”
后半句没说,但意思明明白白,问题不在演技,在观众对他的脸太有执念。

事业受挫,婚姻也亮了红灯,他和妻子陈肖依是1978年认识的,女方是北京歌舞团的舞蹈演员,俩人手拉手走在北影厂,是公认的金童玉女。
可随着卢君事业下滑,一切都变了。
曾经的顶流偶像,变得整天酗酒、意志消沉,再也没了当年的意气风发,夫妻俩话越来越少,矛盾越来越多,七年婚姻最终走到头,连孩子都没留下。

多年后卢君回忆起来挺释然:“那时候太年轻,根本不懂怎么经营日子,分开对谁都好。”
离婚后陈肖依出国再婚,在国外安了家,卢君则彻底告别演艺圈,一头扎进了商海,开影视公司、做计算机生意,从被人追捧的演员,变成了为柴米油盐奔波的普通人,日子过得磕磕绊绊。
从卢演员到卢老板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卢君彻底消失时,2006年一部《云水谣》火遍全国,感动了无数人。
电影庆功宴上,大家才发现,这部拿了华表奖的片子,制片人居然是卢君。
从台前到幕后,他走了近二十年,没人知道他在这期间吃了多少苦:跑投资时被人拒之门外,谈合作时被质疑一个演员懂什么制片,但他咬着牙熬了过来。

当他捧着华表奖奖杯时,终于证明比颜值更靠谱的是实力。
如今的卢君已经68岁,岁月没手下留情:头发花白稀疏,快秃了顶,脸上爬满皱纹,和当年那个瓷娃娃判若两人。
可他一点不介意,反而看得很开:“脸总会老的,能留下一部好作品,比啥都强。”

现在他偶尔会在影视剧中客串老干部角色过过戏瘾,在片场,他不像前辈摆架子,反而爱跟年轻人聊经验,不管是当演员还是做制片,都讲得头头是道。
眼神里没有当年的意气风发,却多了看透世事的淡然。
结语

卢君的一生,像极了一场关于颜值的试炼,他靠一张脸站上巅峰,也因这张脸陷入困境,他曾被鲜花簇拥,也尝过跌落谷底的滋味。
但他最聪明的地方,是没困在美男的标签里,而是转身在幕后闯出了新天地。
现在大家总说颜值即正义,可卢君用一辈子证明:颜值能帮你敲开大门,却没法帮你走完全程。

真正能立住的,从来都是藏在颜值背后的本事和韧性。
从北影厂第一美男到金牌制片人,卢君变的是身份和容貌,不变的是对电影的执着,这份清醒和坚持,才是他最该被记住的颜值。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卢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