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追完电视剧《阵地》,不愧为献礼抗战胜利80周年的作品,这部剧取材巧妙、立意高远、情节紧凑、制作精良,绝对是一部难得的优秀革命历史剧。在CVB一周黄金时段电视剧收视排名中,《阵地》位居榜首。这部剧为什么如此受观众欢迎?它有哪些独道之处?

群像塑造成功,让人想起《觉醒年代》
过去的革命历史剧,英雄人物常因“高大全”让观众难以共情。在最近的一批革命历史题材新作中,群像刻画成为重要的落笔点,突破“英雄脸谱化”,塑造多面群像。
比如之前的《觉醒年代》,就是通过细腻的人物刻画展现了建党先驱的群像,里面既有陈独秀、李大钊、胡适这样名冠中华的革命先驱和文化大师,也有毛泽东、陈延年、陈乔年、邓中夏这样理想飞扬的热血青年。在群像塑造方面,《觉醒年代》一直为观众津津乐道。

而笔者在观看《阵地》的过程中,下意识地就想到了《觉醒年代》。《阵地》无疑是又一部非常典型且成功的群像佳作。《阵地》中的群像范围更加集中,都是文艺界大咖,剧中塑造了几十位文化名人。郭沫若、夏衍、田汉、巴金、柳亚子、陶行知、徐悲鸿、茅盾、周立波、欧阳予倩、艾青、艾芜、王鲁彦……这里既有小说家,又有剧作家,还有画家、音乐家等,都是中国现代文艺史上响当当的人物。


这些文艺家自带光环,几乎每个人物都有故事,饱含深意,引发观众情感共振。比如艾青的出场,在饭店里以一首《我爱这土地》震惊四座;为了排演夏衍的《一年间》,焦菊隐与欧阳予倩两位大导演因创作理念不同竟起了冲突;田汉为赶剧本《秋声赋》,不惜将自己的情感经历写进去,为此与爱人安娥发生争吵,舍小家为大家;王鲁彦忙于创作,甚至向家人隐瞒病情,最终英年早逝;茅盾在轰炸间隙完成《霜叶红似二月花》,音乐家张曙在战火中谱曲……这些文艺家有血有肉、有才华有信念有抉择,他们用枪守家园,以笔守人心。
文武结合,虚实结合,剧情很抓人
虽然讲述的文化抗战,似乎以文戏居多,但《阵地》仍呈现出很强的观赏性和戏剧张力。这里可以看出导演高希希的功力了。该剧采用双线叙事结构:前线与后方的结合,既呈现前线的烽火硝烟,也刻画后方的文化坚守,从而传递一个核心观念:军事战线与文化战线,都是抗战不可分割的部分。借用剧中周恩来多次提到的一句台词:“文化也是一块阵地,我们不能轻易放弃这块阵地!”

这种双线结构使得《阵地》中有不少战争场面,场面宏大激烈,触目惊心。像在第21集桂南战役中,连长韩大勇为守住阵地,首当其冲,以自己的身体做掩护,将炸药包扔到碉堡内并壮烈牺牲;桂林沦陷时,一妇女坚守家园,抱着炸药包与侵略者同归于尽,让人无比动容……这些制作精良、激情澎湃的战争戏让《阵地》的观赏性大大增强,也让观众共情。


同时,该剧还采用虚实结合的结构,即除了讲述大量真实历史人物外,设计了一个虚构人物——任素宁。该人物形象贯穿全剧,借由她的眼睛和手中的笔,让虚实与文武之间完成了水到渠成的沟通。
任素宁眼睁睁看着父母被侵略者杀害,在流亡途中渐渐成长为一名革命者。从南京到桂林再到延安;从普通的年轻学子到战地记者,再到成熟的八路军战士;从参与《一年间》的宣传,到为新安旅行团授课;从与奸商斗争,到维护统一战线团结……每一项工作都深化了她对抗战的理解,锤炼了她以笔为枪的勇气与信心。

任素宁的成长之路,是一条被文化薪火照亮的征途。而文化抗战的真正胜利,就在于一代代年轻人接过精神火炬,不负时代所托,砥砺前行。“任素宁”这个角色的巧妙设置,看出了《阵地》创作组的高明和智慧。

在剧情方面,创作组善于设置悬念,像在保护柳亚子、夏衍等文化名人躲避特务追杀的环节,悬念不断;当长沙的《观察日报》被封,将其印刷设备运回桂林的剧情设计,扣人心弦,其紧张、惊险的程度堪比谍战大片。因此,《阵地》这部戏看起来一点不沉闷,而且格外抓人。
从历史共鸣到现实共振
作为一部讲述文化抗战历史的电视剧,《阵地》对抗战时期的文艺创作本身也是不惜笔墨,如《一年间》《屈原》《秋声赋》等戏剧作品的创作与排演,提到很多创作细节,让观众尤其是文艺工作者深感共鸣。
《阵地》还揭示了文艺创作的规律与方法,对现今的文艺创作者仍有借鉴意义。第9集中巴金跟王鲁彦探讨文学时,巴金说:“当下作品有个毛病,就是把我们固有的思想,放到作品当中,而没有接触当下社会。一个作家如果脱离了生活,脱离了时代,就等于脱离了文学之源,就会被时代抛弃。”

剧中新中国剧社成立前夕,桂林召开了一次由文艺界人士参加的研讨会。茅盾在会上作了精彩演讲,他通过桂剧《梁红玉》的改编成功提到历史剧的创作理念,他说:“传统戏曲的改革,应该聚焦于剔除那些陈腐的东西,强化思想性。历史剧的创作不应该仅仅是复述历史,而应该在历史中注入思想,让其具备现实的意义,这种现实的意义的艺术表达正是触发观众产生强烈情感共鸣的关键……”

夏衍的观点更鲜明:“我们的创作绝对不能脱离于这个大时代,不能脱离于政治,更不能脱离于当下,要不然我们就是在孤芳自赏,就是在自娱自乐。”
结合今天的文学界现状,巴金、夏衍等人的观点至今仍然站得住脚。我们现在很多作家的作品,脱离现实,不能很好地反映我们所处的时代,读者寥寥,的确值得深思。

因此,《阵地》不仅仅是挖掘了“文化抗战”这段珍贵史料,还原了一段被忽视的历史,更在于以“文化阵地”为纽带,将80多年前的抗战精神与当下的文化自信紧密联结,让历史智慧照亮今天的路,包括给今天的文学界同仁提供借鉴和思考。
《阵地》告诉我们,千万不要忽视笔头的力量、文学的力量,在民族危亡关头,文化阵地可以成为民众的精神支柱;在和平年代,文化阵地更应该百花齐放,文艺创作者更应该好好地书写时代,为民众提供有益的精神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