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综艺频道的现状确实令人唏嘘。就拿开门大吉来说,这个节目能稳坐收视榜首实在令人费解。它既没有令人眼前一亮的娱乐效果,也缺乏知识性和启发性,整个流程就像给失忆患者设计的康复训练——简单重复到令人发指。主持人小尼那套大白话主持风格,居然能在央视混得风生水起,这事儿本身就够魔幻的。
仔细想想,这档节目的走红倒折射出当下观众的审美取向。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就爱看些不用动脑的节目。就像岳云鹏的相声,要的就是那种直给的笑点。开门大吉深谙此道,把规则简化到极致:猜歌、开门、拿钱,整套流程比泡方便面还省事。可问题在于,它连最基本的娱乐性都保证不了——选的歌曲越来越冷门,观众想跟着哼两句都接不上茬。

记得早年节目还有点看头,那时门后站的可都是原唱歌手。后来慢慢变成了模仿秀,再后来干脆成了关系户的舞台。现在全靠素人讲故事撑场面,美其名曰"贴近群众",实则把综艺做成了地方台水准。最尬的是那个生肖报幕,"狗,请准备"这种叫法,活像在喊自家宠物,换成"戌字号门"或者节气名称不好吗?
说到奖金设置更是一肚子火。农民工要收割三万多斤稻谷才能挣到的钱,选手猜对首歌就能轻松入袋。赞助商的钱哪来的?还不是从消费者口袋里掏的。这种扭曲的价值导向,跟那些鼓吹"一夜暴富"的选秀有什么区别?
现在的央视综艺简直成了重播专业户,新节目要么是开门大吉这种"三无产品",要么就是向幸福出发那种把相亲搞成菜市场吆喝的闹剧。想想当年的曲苑杂坛正大综艺,哪个不是既有文化底蕴又有娱乐精神?艺术人生能让观众笑着流泪,幸运52把知识竞赛玩出花样,现在这些节目组的创意都喂狗了吗?

说到底,不是观众品味降级,而是电视台在偷懒。二十四节气这么现成的文化IP不用;老百姓真实的喜怒哀乐,不拍;非要搞些不伦不类的"伪互动"。与其守着开门大吉这种鸡肋,不如把午夜档的老节目翻出来重播——至少同一首歌里那些经典旋律,比现在这些四不像强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