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他手机里存着孩子们最新的合照,却常常要靠妻子指导如何当父亲,演员潘斌龙2025年参演与待映电影近30部,工作排期已经排到2033年,但去年全年只回家十几天。
当他熬夜为儿子拼乐高时,孩子却说“爸爸你别管我”,这位银幕上的“黄金配角”,为何始终演不好“父亲”这个角色?
手机相册里的“最熟悉的陌生人”
潘斌龙的手机相册里,存着两个孩子的最新合照,眼睛明亮的小女孩长得像年画娃娃,旁边是个头更高的哥哥,他笑着用东北话介绍:“我儿子,赖赖叽叽的。”但这个温馨场景背后藏着一个心酸事实。
每次回家,女儿都不让他抱,需要哄很久才愿意接近,今年大年初四,他即将出差拍戏前夜,儿子摔跤大哭,潘急忙问摔哪儿了,孩子却说:“爸爸你别管我。”更让他伤心的是睡觉前,女儿对妈妈说:“让爸爸出去吧。”
那个夜晚,48岁的潘斌龙哭了半宿,孩子们知道爸爸这个称呼,却不知道爸爸意味着什么,这样的亲子关系是如何形成的,答案藏在他的工作日程里。
一年30部戏与16天家庭的数字对抗
2025年对潘斌龙来说是高产的一年,参演电影数量接近30部,平均每月都有新作品上映,这样的工作强度意味着什么?
他每年在家的时间只有十几天,平均每月回家1-2次,每次拍完戏只能待两三天,“也就这样了”。
这样密集的工作安排并非偶然,从早期跑组、做副导演、当婚礼司仪,到现在片约不断,他总不好意思拒绝别人的邀请,哪怕行程冲突,提前离场赶通告会让他愧疚好几天。
“怕被忘记”的配角焦虑
“您有没有想过减少工作,多陪家人?”面对这个问题,潘斌龙皱起眉头:“不敢。”那为什么不敢呢?
他的回答令人心酸:“怕大家忘记我。”从开始打拼起就习惯性焦虑,不知道何时能停止,如果长时间不露脸,担心有活时没人再找他。
尽管参演了《满江红》《你好,李焕英》等春节档大片,但大多数观众记得角色却不记得演员,最出名的还是《无名之辈》中的李海根。
前段时间有人评价他是“配角演法”,这话让他耿耿于怀,难道演配角多了,就只能是配角演法了吗?这个疑问引导我们重新审视他的表演之路。
监视器后的自我审视
而潘斌龙有个习惯,每回拍戏都跑到监视器后看自己的片段,揣摩怎样能演得更好,导演只要犹豫,他就主动要求再试。
拍摄《不再退缩》时,和导演凌晨四五点还在讨论,这种追求完美的心态背后,是深刻的不自信。
短视频时代加剧了这种焦虑,电影被剪成片段宣传,推崇炸裂式演技,他原本认为表演不该露出痕迹,现在却产生怀疑,如果观众看不出你在表演,是否显得不会演?
来到“爆发点”的演员
2025年,潘斌龙迎来了转变,主演的电影《西渡》入围平遥国际电影展,六年前的努力终于被看见,这是难得的开心时刻,导演齐星认为他到了某个爆发点,之前的小品状态得到调整,表演时静下来了。
更重要的是对主角演法有了新理解,现在必须把对剧本的看法全部讲出来,逼着自己去决策、去表达,服务好大家。
而所谓主角配角演法,其实没太大差别,都是靠细节塑造人物,而不是靠激情戏,一个习惯了配角位置的演员,如何适应主角的担当,这个问题正在被每一天的行动回答。
悄悄发生的改变
2025年夏天,潘斌龙带着全家出游,这对合作六年的经纪人来说是第一次,以前陪伴孩子只能在小区路灯下玩影子。
现在他会把全家带进剧组,收工后一起看丹顶鹤,孩子也开始表达爱意:“爸爸你好帅”、“我好爱你”,这些纯粹的赞美带来治愈和改变。
他还在不断调整自己的性格,从过去带有讨好性质,到现在更加自在,做艺先做人不再是空话,而是切实的修行。
结语
潘斌龙的故事还没有结局,他的档期已经排到2033年,但孩子长大的时间不会等他,在第二次采访中,他提到心态变得平和:不要那么努着。
也许真正的突破不在于演多少戏,而在于找到平衡的点,当他不再拼命证明自己,反而能够真正享受表演,从监视器后走到生活中央,从配角成为自己人生的主角,这个过程,比任何剧本都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