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娱乐专稿(李小狼/文)在前几日刚结束的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韩国著名导演朴赞郁的新片《无可奈何》入围了主竞赛单元,这是韩国电影时隔13年再次入围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无可奈何》在ICS场刊拿到3.09分,在主竞赛21部电影中排名第7名。
值得关注的是,场刊评分排名第二的贾木许导演作品《父母姐弟》拿到了本届金狮奖,场刊排名倒数第四的《粉碎机》拿到了最佳导演奖,《无可奈何》却在本届威尼斯电影节颗粒无收。
而朴赞郁上一部导演作品《分手的决心》入围2022年的戛纳电影节,并拿下了最佳导演奖。

这并非孤例。在5月举行的戛纳电影节上,没有韩国电影入围主竞赛单元。年初的柏林电影节上,洪常秀导演的《大自然对你说了什么》入围主竞赛单元,但和《无可奈何》一样颗粒无收。
相较于前几年韩国电影在世界市场上的突飞猛进,今年的韩国电影似乎呈现了降温趋势。
六年前,奉俊昊的《寄生虫》在戛纳拿下金棕榈,一时风光无限。对比今年韩国电影在戛纳的表现,韩国媒体甚至用“屈辱”来表达不满与失落。
毫无疑问,2025年在戛纳的“零入围”和在威尼斯柏林的有入围未获奖,对于志在冲击国际市场的韩国电影来说,是明显的挫折。

这种挫折背后,实际是韩国电影正面临结构性危机。
据韩国振兴委员会电影票综合电算网(KOBIS)统计,在韩国,今年1-4月上映的国内外新片为406部,比去年同期的493部减少了87部。
新片数量不足也影响了票房表现。KOBIS统计,在韩国,今年1-4月观看电影的观众人数为2625万人次,比去年同期的4024万人减少近1400万人;去年1-4月电影院的销售额为3917亿韩元,今年则仅有2515亿韩元。
据韩媒体报道,2024年37%的韩国商业电影未能收回制作成本,像CJ ENM这样的大型电影公司大幅减少了电影发行量,2025年仅计划发行两部电影,而几年前有超过40部。
在电影市场走下坡路、流媒体资金预算充足的情况下,韩国电影行业的头部人才流失也比较严重,一部分人去了好莱坞,一部分人则选择拥抱好莱坞的头部流媒体。
如奉俊昊今年上映的新片《编号17》是一部由罗伯特·帕丁森主演的英语片;《釜山行》导演延尚昊与网飞合作,拍了剧集《地狱公使》《寄生兽:灰色部队》;《新世界》导演朴勋政与迪士尼+合作,拍了剧集《暴君》。

某种程度上,这会造成一种恶性循环——人才流失,新片数量下降,观众流失,市场不佳,投资减少。
当然,短期看,韩国头部导演在国际市场上仍有号召力,如朴赞郁《无可奈何》的国际版权已经卖给了超200个国家。
但长远来看,韩国电影仍需要尽快修复产业链,在电影院和流媒体中找到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