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万物》的原著小说叫《缱绻与决绝》,名字改得好。
生万物三字,容易让人想到《道德经》,“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对农民来说,女人生娃,土地生万物。而在小说中,像封二是把土地当女人来看的。
比如书中就描写大脚父亲耕地时的感受:
“今天,他将自己的犁铧插进别人种了多年的土地,一股难言的快乐又荡漾在心头。”
在这里,犁铧象征着封二的男根,土地则成为了女人。
更明显的是,大脚尽量减少和绣绣睡,因为他要把力气用在土地上。
他想,男人是应该把力气用在白天用在土地上的,而不能把力气用在女人身上”。

原著小说从军阀混战写到土改风暴,眼见宁家旗杆起落,封家在泥土里扎根,费家少爷在革命里沉浮。
人是时代的一粒浮尘,
这些天,每天早晨我都会阅读原著小说,把阅读笔记在这里做一个汇总。
方便喜欢《生万物》的读者更好地了解故事背景。
第1章
1.
到二十六岁上放了县令,七八年后就在家中置地三十顷。
一顷地一百亩,宁家先人用七八年就能赚到三千亩地,真正当官发财。
2.
宁学祥就背上粪筐往村外走去
这是农村会有的场景之一,化肥没大量普及的年代,土地需要农家肥,捡粪是农村人的习惯之一。
然而即便拼尽力气积攒农家肥,农作物产量未必能让人吃饱,中国是农业大国,寻常人家能吃饱,也是化肥在大规模使用之后。

3.
那是能变粮食的东西。就像人死了变鬼,鬼再托生为人一样,粪和粮食也是互相变来变去的。粪是粮之鬼,粮是粪之精
农家肥对农作物的增收并不能让人吃饱,因为小麦产量并不能因此大幅度提高。
《黄河边上的中国》就分析过小麦产量提升,是化肥的大规模使用。 4.
自己带领觅汉种的地,他才去深挖了一个坑,将那些粪埋在了里面。
宁学祥外行了。
很多农民习惯现拾现埋,既省事也省钱。
但从今天的角度看,为了既保证作物健康又保障食品安全,必须补上发酵腐熟这一关键环节。简单地说:先把粪晒干、堆积发酵,等它“变黑、不臭”后再埋地,才是既安全又高效的施肥方式。5.
他脑子里闪现的第一个念头就是,那个一直跟宁家长子们作对的厄运来了。
听到宁绣绣被绑架好,宁学祥的第一反应。
这个念头,导致宁学祥对绣绣被绑架的解读和其他人不一样,其他人说宁学祥守财奴,而宁学祥认为,一旦卖地救女,就是败家毁业的开始。6.
被架闺女的家中一般是当天就会送钱领人,因为闺女在山上过了夜,婆家就不要了。宁学祥怎么也没想到,他会遭这么一家伙。五千。五千!宁学祥躺在那里,心里如猫咬一般。因为这个数目如一把锋利的钢刀,冷森森地砍向了他保持了二十多年的雄心壮志。
二十多年的雄心壮志,已知此时是1926年,宁学祥在宣统二年1910年分的家,后文提到宁学祥十多岁就有要破辈辈不发长子的诅咒,可见宁学祥此时也就是三四十岁。
7.
一个四十岁上下、清清秀秀的女人来了
交代年龄,费左氏和宁学祥年龄相仿。8.
大声哭道:“不管啦不管啦!豁上这个闺女不要啦!”
在众人面前宣布这个决定,因为这个做法对宁学祥来说是合理的。
根本原因是民国期间依旧沿袭传统价值观,家族利益和集体利益大于个人利益,宁学祥的底气是牺牲一个宁绣绣,保住宁家基业,破除辈辈不发长子的诅咒。宁学祥相信自己的做法是能无愧于宁家先人。
当代人不理解,因为我们的主流价值观已经不再是以祖先为核心,而是变成了以子代为核心。9.
他娘又因一个特殊原因离世。
费文典生母死因特殊,意思费左氏杀人。

第2章
1.
他让封二将裤裆里的毛薅下七根,放在一个铁碗里,在灯头上焙焦,让女人和水服下,然后就等。
全书最恶心的情节之一。
2.
大脚道:“街上的人都讲,绣绣成了烂狗肉啦!”封二把大腿一拍:“放屁,再烂也是肉,也比那地瓜干子强!等着看吧,你娶了她,要多大的福有多大的福!”
大脚起初不愿娶宁绣绣,这样的大脚才真实。剧版大脚是现偶男主的写法,一个脱离时代背景的假人。

3.
苏苏便又骂马子,骂爹,说爹个细作鬼,没长人肠子,把她们姊妹俩推进了火坑。
宁负眼前骨肉,不负地下祖宗。
这就是对父权和祖宗崇拜的批判。宁学祥舍不得卖地,不愿救女儿,他的出发点就是保住祖宗基业,博一个孝子贤孙的美名。4.
在这个背景上,田氏的葬仪开始了最后也是最隆重的一次。
宁学祥为了保住宁家基业,不肯卖地救女。
然而,田氏已经是宁家今后最隆重的一次了,可见宁学祥家还是要衰败。第3章
1.
尽管洋火已经从城里传到乡下多年,但封二一直拒绝用它。他说:“那是叫人变懒的买卖!”
没苦硬吃,就会有吃不完的苦2.
“不不,能争这地可不容易,你没看一些人家为了这事打破头?噢,也忘了问问这地抽了谁家的。
农村人重男轻女,信奉多子多孙多福气,本质上是一种生存策略,如果社会地位一般,那么人多势众,也会少受欺负。
3.
西边铁头娘答腔了,话音却冷冰冰的:“断了粮路了,一家人等死了,还包火干啥?包火煮小孩吃?”
铁头家会租13亩地,家里没有余粮,交租是原因之一,更大的原因是当时的亩产量压太低。像宁绣绣在封二家吃的第一顿饭,就是白面面条。媒婆还眉飞色舞,在当时,白面是金贵的食材。
我的山东老家,会叫白面“好面”。
曹锦清在《黄河边的中国》 提到解放前亩产量的数据:
解放前,这一带小麦的亩产在100~150斤之间。夏粮以小麦为主,秋粮有高粱、谷子、豆子与红薯。高粱亩产200~300斤之间,谷子亩产也在200~300斤之间。这当然指风调雨顺的天气,遇到旱涝虫灾,那就谈不上了,绝收都有可能。一个拥有二三十亩地的中农之家,全年大部分时间得吃杂粮,逢年过节,才能吃上白面、白馍。
“俺村的大地主刘某家,有300亩土地,全家全年大部分时间,吃的也是小麦与高粱的混合粮,只有在春节、农忙才吃白面。” 能让土地提高产量的,离不开化肥和农药。
4.
那天他是在地里倒花生。他种的三亩花生已经刨掉,运到场里了,但他又用四爪铁钩把地翻刨了一遍。
这和堆雪,拾粪的细节一样,都能说明农民的辛苦。
屈原“哀民生之多艰”。
在古代,人和民是不一样的,民承载着被统治、被支配且经济弱势的语义内核,至今我们会说公民,也会说草民,灾民。而人更具中性普适性,可被用于权贵,《论语·学而》中“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其中“人”指士大夫阶层,“民”指需服劳役的平民。5.
这个浑名叫“费大肚子”的人,其实是没有肚子的。他长一副大个子,腰整天弓着,这样那肚子越发显不出来。但他吃得多,这几年在外雇活,到哪家就把哪家吃红了眼。
现如今人以有腹肌马甲线为荣,因为解决了饿肚子的问题。
碳水管够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也出现了有史以来最多的腹部肥胖患者。 胖不再有富态的正面光环,而瘦和有肌肉线条,因为更符合健康的特征,于是被推崇。
像杨幂在剧中呈现的身材,在当时很难被称为美女。高大丰满的女子,才容易被视为性感的象征。
像莫言写《红高粱》的九儿,就说十九岁的九儿,身高160公分,体重60公斤。
这样的身材在今天会被认为肥胖,在当时是充满肉欲的性感身材。

6.
今天,他将自己的犁铧插进别人种了多年的土地,一股难言的快乐又荡漾在心头。
把土地当女人写,神来之笔。这个比喻也写出封二真实的小心思,辛辣精准,是原著中的妙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