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儿与少年》第七季终于迎来了它的开篇。此前的一季,或许过于平淡,缺乏些许波澜,让人感到缺少那种必要的激烈冲突和意外的火花。因此,制作方这次早早给新一季定下了一个主题,叫做“同心季”。但正如人们对综艺节目的期待一样,单纯的和谐与顺畅,往往并非最能引发观众兴趣的元素。对于一档综艺来说,适当的“搅局”,引入一条“鲶鱼”,恰恰是让节目不至于陷入平庸的良方。通过碰撞与冲突,嘉宾的应变能力、处事态度以及团队合作的默契才得以真实地呈现。
第一章 一百元的分配:少了不成事,多了也不见得好
在《花少7》的先导片中,节目组给出的一个“百元团建环节”可谓简单而又充满智慧。七个人共同面对一百元,必须用这笔钱做一道菜,最后将这道菜送到马达加斯加的大使馆。这种设定让人一开始觉得有些荒诞,甚至有些不切实际。然而,它却恰如其分地暴露了集体行动中的各种问题:分配不均,或者过于均匀,都可能让整个计划陷入困境。每个嘉宾都可以打电话给导演,争取自己想要的金额,然而,陈数却在一开始便果断地选择了60元,而不是与其他人均分。这一选择乍一看似乎有些大胆,甚至不太合乎常理,但她考虑到了实际情况:如果每人仅分得十几二十元,恐怕连最基础的食材都买不起,任务的完成将成问题。
陈数显然明白,这不仅是一个娱乐节目,更是一次外事活动。面对如此重要的任务,必须有人挺身而出,做出实际决策。她做了,但这种“独自做事”的行为,似乎也注定了更多的麻烦。事实上,她的决定让大家产生了些许误解,导演也曾提醒她:“是不是多了些?”不过,陈数并没有陷入自责,而是迅速找来那英,将团队成员拉入微信群,向大家解释清楚。那英作为“团队中的大姐”,立即发挥了她的人脉优势,不费吹灰之力便建立了群组。陈数的坦诚和沟通方式,得到了大家的理解与支持,马思纯和李沁甚至对她的担当表示感激。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沟通与诚意的重要性——正是这些小小的细节,避免了误解与纷争,也让整个团队更加团结。
第二章 四根冰棍的故事:平等与分享
这个环节之后,七个人并没有完全受节目组的控制,而是自由发挥,进行他们自己的“破冰”游戏。当他们处理完“正事”后,剩余的20元自由支配。此时,那英的“大姐风范”再次展现出来,她决定拿出一半的钱买冰棍。她轻松地说道:“我们每人一根冰棍吧。”龚俊与张晚意一听,也立刻行动起来,但他们低估了小卖部冰棍的价格,10元钱根本买不到7根冰棍。无奈之下,两人决定只买四根冰棍,并且陈数明确表示她不吃这一份。这一决定,似乎有些微妙,但却极具人情味。
回到团体时,其他人并没有独自享用冰棍,而是纷纷开始“共享”。那英带头,将一根冰棍一分为二,大家一起分吃。整个过程并没有谁在乎绅士风度或者女士优先,大家平等分享。即便节目组在幕后采集采访时试图挑起“你们分冰棍,是不是太快了?”这样的问题,但张晚意毫不犹豫地反击:“我们是一起分一根冰棍,而不是一起嗦了一根冰棍。”这一回应让节目组的挑拨之意也显得苍白无力。
通过这些看似平凡的小事,《花少7》展示了它与其他综艺节目的不同:没有过多的狗血冲突,也没有无谓的撕逼。大姐那英和二姐陈数都是有担当、有决策力的女性,能够平稳地掌控全局,而三姐马思纯、四姐李沁也都非常善解人意,沟通能力强。至于龚俊与张晚意,他们清楚自己在团队中的定位,一个是“干活老哥”,一个是“干活小弟”,但两人都能以轻松的姿态融入其中,绝不会成为“多余的存在”。
结语:在碰撞中前行,和谐是最终的目标
这一季的《花儿与少年》不会走极端,也许没有那种令人痛快的纷争与较量,但却在矛盾与挑战中寻找平衡,最终实现了和谐与趣味的统一。看似简单的团建活动,实际上却充满了智慧与深意:分配与共享,决策与沟通,平等与理解,每一个小细节都在传递着团结与合作的力量。这正是这个节目值得关注的魅力所在。
有缘相见的人,难得一遇。生活亦是如此,和谐、理解与沟通,才能在复杂的世界中找到最稳固的依靠。愿我们每个人都能从这些平凡的故事中汲取力量,勇敢、真诚地面对生活中的每一次挑战,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忘初心,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