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李敖这个人向来讲话不大留情,写作、发言时常带有批评的精神,甚至很喜欢呛人,比如当年金庸曾嘲讽过 “与其造原子弹,不如多造几条裤子”,李敖因此大骂金庸虚伪,后来还说他写的武侠小说“不入流”。
当然李敖骂金庸等人也不是一天两天,虽说不少人都觉得李敖不近人情,呛人呛了一辈子,但他其实也有感性的一面。
比如当年香港回归时,李敖的反应就不只能用“感动”或者“动容”这样的词来形容了,他确实是为此而潸然泪下的。
有朋友可能好奇,香港回归是好事,李敖为什么会哭呢,难道是因为太激动了吗?其实不只是这样的,当年李敖哭其实是另有隐情的,按照他的观点就是 “我觉得香港不可能再回来了”。
这就和 “香港是租期到期就回归了” 这样的观点有所不同了,真实情况到底是什么?
一、李敖为何落泪
不少人都以为,1997年的香港回归,主要原因是在于英国对香港 99年的租约到期,英国自然而然地把地还回来了。但李敖当时在翻阅《南京条约》时却发现,那只说对了一部分。
他看见条约发黄的第一页上写得清清楚楚: “大清帝国永久将香港岛割让予大英帝国。”不是租,不是借,而是割让。
这个词其实是很重的,因为这意味着香港岛和九龙部分,如果不出意外可能是再也无法回归了,而这两处面积虽小,却也是香港的精华部分。
李敖当时看到这里,很快就回过味来,感叹没想到中国居然真的把香港收了回来,因而流下了眼泪,毕竟在他眼里,香港不只是香港,而是整个中国尊严的一部分。
李敖当时就表示: “我原以为香港岛是回不来的,因为他不是被租借走了,而是被永久割让的。”
这就和很多人认知里的 “租期到期了,就自然回来了”完全不同。
香港岛是 1842年《 南京条约》割让的,九龙半岛是 1860年《北京条约》割让的,只有 1898年签下的 《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才是租借新界 99年。
也就是说,占据了香港大部分面积的新界确实是租出去的,但最初的香港确实英国当时是不打算还回来的。
当时的香港虽然是一个鸟不拉屎的小岛,但一百多年过去,这座岛成了国际金融中心,成了英国在远东最稳固的桥头堡,也成了中国人心头的一根刺。
李敖这人,他是一个对中华一统有着根深蒂固执念的文人,他在台湾时多次公开支持台湾回归、两岸统一,也非常希望香港能够回归。
所以当他听闻香港真的被拿回来了,英国想要永久霸占香港的野心没有实现,他的哭也就是情到深处,自然而发的了。
二、为什么说香港是被永久割让?
说香港 “被租出去”,其实是个惯性误解。很多教科书里都未提到 “割让”这个词,但条约上白纸黑字写得非常清楚。
《南京条约》第三条载明: 大清将香港岛“永远”割让给大英帝国。
而《北京条约》里同样明确规定 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归英国,同样是割让性质。而那份不少从印象里 99年的租约,只涉及 “新界”——也就是从界限街以北到深圳河之间的大片土地和两百多个岛屿。
事实上,整体香港或租或割到英国手里,其实是一个曲折的过程。
当年英国拿下香港岛后,觉得不够用,其实一直是有想再抢地的想法的,只是苦于没什么比较正当的理由,因为当时的香港被割让也是近代中国第一次被割让土地,是孤例。
后来八国列军组成的列强攻占北京后,又签了《北京条约》,英国这才又割走了心心念念的九龙岛。
而随着列强对清廷治下的中国蚕食日益加剧,英国也担心德国、法国、俄国进一步染指南中国,于是以 “防务需要”为由,再向清廷施压。
李鸿章确实早已知道“ 再退无地”,但软弱的清廷无力抵抗,还是签下了 《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把新界租了出去,租期是99年,而这已经是 1898年了,香港岛已经被割出去了半个多世纪。
当时新界地区范围很广,包括今天的荃湾、大埔、屯门、沙田和离岛,面积 376平方英里,比香港岛和九龙加起来还大。而在那个年代,新界多数还是乡村和农田,村民以捕鱼、耕种为生,与香港岛的繁华完全不同。
并且而英国这边虽然嘴上说是 “租借”,却在拿到新界后很快完全当自家土地,甚至一度不允许清政府官员再驻扎九龙城。
虽然根据协议,中国方面还保有部分象征性权力,比如九龙城的行政自主,但这只是表面文章,实际英国已经将新界纳入了殖民地范围,一并统治。
这时候如果以清廷的实力,估计新界就算租约到期也没法收回。
李敖后来也说,真正让他感到愤怒的不是英国有多强硬,而是清廷的无能。
他曾讽刺到 “清政府一声不响,一枪不打就把香港割了出去”,但他更佩服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竟然真的把这些都收了回来。
三、一块地怎么就收回来了?
香港能被拿回来,对于新中国来说其实也是一件必然的事。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的当天,中国就宣布不承认清朝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但问题是当时新中国被美西方国家围堵,还有台海问题要处理,确实不便又树敌一个英国,因为英国当时的态度是第一个跑过来建交、示好,但条件是先别收回香港。
第一个转机是在 1979年。当时香港发展迅速,租约到期问题也就越来越突出。
当时时任香港总督的 麦理浩主动找上门,向中国方面提出 “香港前途问题”。于是,中英开始就香港的归属展开谈判,并在 1984年签订了 《中英联合声明》。
《声明》确实指出香港将在97年交还给中国,但英国早先其实是一度想赖账的。
1982年9月,撒切尔夫人访华,这时候英国虽然国力渐微,但刚打赢了与阿根廷的马岛战争,所以底气比较足,当时她还想用清政府签订的“三个条约”为基础,坚持英国对香港拥有主权。
但邓公开门见山地表示,新中国不承认这几个条约,并表示: “主权问题没得谈。”
英方最后不得不接受 1997年归还香港的安排,撒切尔夫人离开人民大会堂时还在台阶上崴了脚。
总结
香港的回归绝非偶然也不是英国善心大发,而是新中国据理力争的结果,否则别说是被永久割让的香港与九龙,就是新界恐怕都不好收回,也怪不是李敖会如此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