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你会遇到小时候的陈凯歌导演,你会跟他说什么?”
七月,热浪裹挟着蝉鸣,我跟随湖南师范大学“心田耕映,影润乡童”实践团,踏入了株洲市茶陵县界首镇白洲村小学。命运的齿轮,就在这个夏天悄然转动。
校园空旷得有些寂寥。全校仅27个孩子,三两间敞开的教室是唯一的生机。老校长的话像一颗小石子投入心湖:“下学期我们就关了,孩子们都去村里唯一的中心小学。”失落感瞬间攫住了我。可就在这片即将沉寂的校园里,我遇见了一个名叫陈凯歌的孩子——一个与大导演同名的小男孩,而我的任务,是教他如何“当导演”。

初次见面,孩子们好奇又羞涩的目光扫过我们这群“陌生人”。我心头一紧:我能教好他们吗?短暂的沉默后,硬着头皮开始了第一课。破冰游戏的热度很快融化了生疏,孩子们的目光炽热,回应响亮。当那个虎头虎脑的小男孩大声说出“我叫陈凯歌”时,我和队友们相视一笑:“那你一定能当个很好的导演!”
“今天,我们都是小导演!”褪去紧张,我宣布新身份。孩子们眼中却满是困惑:“导?演?老师,导演是什么呀?”我耐心解释着拍摄的魔法——用手机镜头捕捉世界。讲要领时,小耳朵都竖得直直的。分组后,孩子们牵着我们的手奔向教室外,小小的手机成了他们探索世界的“摄像机”。童真的世界是五彩的万花筒:好朋友搞怪的鬼脸、老师被小虫吓得跳脚的瞬间、夏日里的甜美西瓜……镜头摇晃,构图稚嫩,但他们已然懂得,生活中的闪光点滴,每一颗好奇的心灵,都值得被郑重记录。

第二课,我们把孩子们的作品投上大屏幕。一张照片瞬间抓住了我的目光:一只小虫清晰栖息在黄金分割点,几片嫩叶点缀前景,自然的趣味扑面而来。“这是谁拍的?”短暂的安静后,小陈凯歌举起了手。“拍得真棒!”我们由衷赞叹。接下来是播放视频,一个镜头尤其动人:一朵小花从模糊虚焦,到慢慢清晰、定格成饱满的特写。“真有耐心的小导演!这是谁的作品?”我的目光循声望去——陈凯歌再次举起了手。惊喜在我和队友间传递。当然,不只是他,每一个孩子都贡献了充满童趣与想象力的“大作”。

短短一周,我和孩子们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我知晓了他们的快乐与难过、失望与期望。在这所即将关停的乡村小学里,孩子们用天生的创造力一次次震撼着我。临别时,我蹲下身,看着我的“小导演”们:“要加油练习哦,我等着看你们拍的手机大片呢!”
挥手作别空旷的操场和孩子们清澈的眼睛,我知道,影像的种子已经种下。在这个世界上,也许有些地方注定会安静下去,但孩子们眼中闪烁的光,和他们举起镜头时那份纯真的热情,只要一直拍下去,就一定能照亮更远的地方。

来源:新湖南
作者:覃宇
编辑:陈观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