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源的这条路走得,真让人替他捏一把汗:为什么三小只里,只有他走得有点“偏”了呢?
记得第一次听《天赐的声音》里的王源唱歌时,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那还是曾经TFBOYS里笑容甜到爆的那个少年吗?高音一上去,简直像踩到尾巴了。弹幕上网友们的吐槽,比歌词还快,感觉要把他送到伯克利的数控系去修修了。
说实话,三小只里,易烊千玺拿奖拿到手软,王俊凯稳扎稳打,可王源怎么就成了大家口中“打得一手好牌却全打烂了”的那个呢?

直白地讲,王源的成绩单,确实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大家不敢说他是三小只中最差的,但他的表现的确有些让人失望。易烊千玺有《少年的你》,王俊凯有《断·桥》,那王源呢?大家能记得的,除了他在《王牌对王牌》里的机灵鬼形象,就是他去伯克利学音乐的标签了。可是,标签能当饭吃吗?在《天赐的声音》中,王源的歌声被吐槽得比小区合唱团还不稳。这差距就像同班同学,一个已经进入重点班,一个还在拼命补课。

有网友说他现在不过是吃着TFBOYS的老本,这话有点难听,但也不无道理。三人单飞时站在同一起跑线,然而几年下来,别人都在积累作品,王源好像还在“试错”:演戏被说身高撑不住主角,唱歌进步慢,甚至长相也被吐槽还是“少年模样”。这些问题不是因为他不努力,而是努力的方向错了——就像你想考清华,却总是刷短视频,忙着看热闹,却没盯着正事。

那么,为什么差距越拉越大呢?其实,王源的几步棋走得有点迷。

迷棋一:音乐梦喊得响,脚下没沾泥土

当年他宣布去伯克利,大家都夸他有追求,觉得他是个追梦的少年。可是,现在听他唱歌,我们开始怀疑:这些年他究竟学了什么?气息没稳到位,高音破音,真是让人捏把汗。留学不一定变成大师,但至少应该有进步啊。结果呢?大白嗓、鼻音重,这些问题暴露出他可能只是把追梦当口号,在各种综艺上跑通告,练歌的时间怕是压根没挤出来。

迷棋二:定位不清,啥都想做却没做到

在娱乐圈,定位不清是大忌,而王源似乎犯了这个错误。他想尝试的东西太多:做音乐才子,可唱功没跟上;演戏被外形限制;靠综艺刷脸,却又没梗没特点,最后就成了啥都沾一点,却什么也没做出色。就像你开奶茶店,想做甜的又想做咸的,最后谁都不愿意喝。
迷棋三:把少年成名当作免死金牌
可能是太早成名,王源没机会听到真话。他身边肯定有一大堆人夸他好,但网友的吐槽却是实话:“唱歌不好听就得练”, “综艺多了,但作品呢?”看似是一种批评,实际上是提醒他该专注创作了。但王源似乎没有接收到这些反馈,反而像考砸了的学生,不反思错题,还觉得老师打分不公平。
说句公道话:王源不是没有机会,而是没有找到正确的道路

其实王源的底子并不差,他写的歌词有灵气,《骄傲》当年就感动了不少人。再加上他在《王牌对王牌》里的表现也很有综艺感,他的问题不在于天赋,而是在于专注——就像一个偏科生,语文好却非要去考数学状元,最后反而把原本的优势都丢了。
想翻盘?试试这几条路
路一:脚踏实地,从基础做起
别再端着伯克利毕业生的架子了,先找声乐老师练好气息,从翻唱一些经典老歌开始练起。即便网友的评论很毒,能看到进步的人也会重新关注你。哪怕发个练歌视频说“我在改进”,也能为自己积累一部分路人缘。

路二:放下偶像包袱,做黄金配角

王源身上有很强的少年感,不妨尝试在青春剧中演个男二,或许会出彩。身高不够可以通过演技弥补,就像张译和黄渤靠演技走出了自己的路。关键是不要再纠结主角的光环,先把角色演活。

路三:发挥综艺感,成为梗王
他在《王牌对王牌》里的表现就很有梗,真的可以在综艺中大展拳脚。与其在音乐和演戏上挣扎,不如专注综艺领域,杨迪就是靠着梗和搞笑火起来了。王源颜值高、情商在线,经过磨练,或许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掏心窝子说一句:谁没年轻时跑偏过?
大家其实都对王源抱有点“老母亲式”的操心,毕竟看着他从小到大,谁不希望他能越来越好?他才23岁,调整的时间还有很多。只要他能明白自己到底想做什么,能做好什么,即便从小角色做起,也比现在什么都没拿下强。毕竟,谁的青春没有过一些跑偏?关键是,能不能及时转弯,重新走上正轨。

大家觉得,王源的路为什么越来越迷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