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敏
作为影视行业的“新风口”,微短剧不仅在国内大火,也俘获了无数海外观众。在此背景下,如何通过微短剧讲好中国故事、输出优秀中华文化,是摆在从业者面前亟需解决的新命题。
毋庸讳言,目前热度榜单上的作品,精品是比较少的,总体上显得又“土”又“上头”。不过,就微短剧而言,怎样才是精品值得重新讨论,也许一味地以传统精品影视剧作为标准,反而会丧失掉我们的优势。就目前的态势而言,更重要的是通过微短剧尤其是本土剧(中方参与、海外本土化制作的剧集),去讲一个他者更容易接受的故事,增强讲故事者的文化亲和力,从而将微短剧这一娱乐产业与中国牢牢绑定。在此过程中,外在引导应以鼓励、扶持为主。产业发达了,必然会吸引更多的人才进场,从而在大量的实践中不知不觉拉升整个行业水准。
只要持续不断推动“讲中国故事”,必然会带来“讲好中国故事”的结果。因为一方面在实践中磨练和提升了讲故事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让故事传播的渠道更畅通、条件更完善。当然,设立一些基本底线与原则还是必须的,否则要付出更多不必要的代价。
所谓“中国故事”,指的是包含了中国文化及其核心价值的故事。随着中国在国际的声望越来越高,世界各国人民倾听中国故事的愿望与热情也在与日俱增。经过这一两年的沉淀,本土剧一家独大的局面已经有所改变,融入更多中国因素的译制剧开始发力。如《The Missing Master Chef》(《消失的厨神》)、《The Beggar King’s Bride》(《归来凤栖处》)、《Heavenly Sword, Mortal Fate》(《少年剑圣》)等作品就有着相当亮眼的表现。
不过,整体上看,这些带有中国元素的微短剧还停留在对中国文化的浅层表达上,更多的是对其视听符号(如美食、美景、衣饰等)的展示。因此,不能过于夸大与满足于目前出海微短剧对中国故事的讲述。如《一梦枕星河》《有种味道叫清溪》等微短剧,尽管在东南亚地区有较为可观的市场表现,但还远谈不上火爆。它们的热度更多地源自东南亚对中国文化本身的兴趣,还做不到凭自身的艺术魅力进一步释放当地观众了解中国的热情。
微短剧如何有效厚植中国价值?可从两个方面思考,一是中国文化精神如何与微短剧形式有机结合,二是微短剧中的中国文化表达如何与世界文化同频共振。二者都涉及到对中国文化精神特殊性与一般性的辩证认识,越具有一般性的东西,确实越可能具有传播性,但一般总是寓于特殊之中,何况减少传播中的“文化折扣”,反而需要有一点特殊性和陌生感。“熟悉的陌生人”,才更能激发艺术的“光晕”,也才会更吸引人。哲学家张岱年指出,中国文化精神的总纲是“刚健有为”,这是老一辈学者的真知灼见。“刚健有为”正是微短剧中国文化表达特殊与一般的结合点,同时它也可以与微短剧所热衷的“爽感”叙事形式相契合,并提升“爽感”的内涵层次。
微短剧出海,无论是对中国文化的浅层表达还是深层表达,尽管目前还不尽如人意,但也不必急于求成。从创作的理论与经验来看,先搁置完美主义心理,只要勇于尝试,大量而持续的创作实践一定会把中国故事越讲越好、越讲越深入。
(作者系杭州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媒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