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手2025》第二期竞演中,59岁的“Live大魔王”林志炫因两场综合排名垫底被淘汰,成为节目开播以来最大的冷门。

这一结果不仅引发观众热议,更掀起了关于音乐综艺价值导向、艺术追求与流量逻辑冲突的深层讨论。
林志炫的离开,看似是个人舞台策略的失误,在撕开了当代音乐竞技生态的残酷真相的同时,其背后难道只是折射出流量赢了的现实吗?

林志炫的首场表演《悟空》是一次大胆的艺术尝试。他将京剧唱腔与流行音乐融合,服装造型融入唐三彩元素,试图通过先锋形式推广传统文化。然而,这种“实验性改编”被部分观众批评为“用力过猛”“不伦不类”,首场仅获第七名。
第二场回归经典抒情曲目《秋意浓》,虽以教科书级唱功完成,却因缺乏突破被指“保守”,最终综合两场排名垫底。这种从“激进颠覆”到“安全求稳”的摇摆,暴露了艺术探索与大众审美的割裂。
节目采用的“揭榜制”要求揭榜歌手挑战成功即淘汰在线歌手末位者。尽管林志炫未直接与揭榜歌手马嘉祺对决,但因综合排名劣势出局,这一机制被质疑为“流量裹挟艺术”的体现。
年轻歌手凭借粉丝声量占据优势,而林志炫的学院派风格难以在“即时投票”的竞技逻辑中突围,折射出音乐综艺对话题热度的依赖远超艺术深度。
年轻观众更倾向情感冲击力强、互动性高的表演,而林志炫的“技术流”风格被视为“保守”或“缺乏共鸣”。乐评人耳帝指出,《秋意浓》虽技术完美,但因被多次翻唱失去新鲜感,难敌观众对“爆点”的期待。这种代际差异凸显了音乐综艺在平衡艺术表达与市场接受度上的困境。
林志炫的淘汰被部分网友归咎于“节目组为流量让路”。马嘉祺等新生代歌手自带粉丝基础,其揭榜成功虽符合规则,却引发对评审标准专业性的质疑。
业内人士分析,节目需要话题热度维持收视,而资深歌手的“匠人精神”在数据为王的生态中显得格格不入。正如网友所言:“当舞台需要烟花,蜡烛的恒久便成了缺点”。
面对淘汰,林志炫以“名次不重要,参与是为支持‘不修音’理念”淡然回应,展现了老派艺人的职业风范。他的态度与其音乐生涯一脉相承——从坚持现场录音的“ONE take”理念到拒绝麻醉护嗓手术,始终以极致追求诠释音乐信仰。这种“孤勇者”姿态,恰恰反衬出流量时代稀缺的艺术纯粹性。
记得有个著名的演员说过:我们演员演什么其实就是观众想看什么!
林志炫的淘汰,是技术、策略与时代洪流碰撞的必然,却非艺术价值的失败。他的离开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音乐综艺在商业逻辑与艺术理想间的挣扎。
其背后的现实逻辑也许就是:多数人想看到他被淘汰!
当行业沉溺于流量狂欢时,或许更需要这样的“不合时宜者”,以坚持的姿态追问: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舞台?是数据堆砌的瞬时热度,还是时间淬炼的永恒回响?答案,或许藏在林志炫那句“舞台只是一时,音乐道路还长”的淡然中。
你觉得歌手2025第二场的排名公平吗 何炅宣布林志炫淘汰后数次结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