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静似乎有一种神奇的能力,把各种真人秀都变成了自己的“变形记”,《五十公里桃花坞》也不例外。作为本季的“大家长”之一,自她宣布加入节目起,许多人就对她能否融入这个节目的风格持怀疑态度,甚至预测她会搅局。
果然,宁静从不让人失望——第二期,她就实现了“每季弄哭一个小姑娘”的既定KPI。不过,她也总能在真人秀中实现“低开高走”,凭借她在《变形记》里的经验,实现口碑逆转。这一点,在她参加过的《花儿与少年2》和《浪姐1》时已经得到了充分验证。
那到底是怎么弄哭小姑娘的呢?甚至让同屋的两个男孩都害怕回家,见到她恨不得马上撤退呢?宁静是招财屋的大家长,和她同住的有朱丹、欧阳娣娣、周翊然和董思成。看过节目的观众都知道,桃花币就是节目中的“钱”,不仅用来交房租,还能购物消费。每一季,坞民们都会开辟各种业态来赚取桃花币。
会议开始前,宁静听到朱丹说家里已经有不少食材,却还花了80个桃花币买东西,顿时火了,把公共区域里所有的桃花币都拿出来交给欧阳娣娣保管。她看起来非常焦虑。毕竟,每天的房租是210个桃花币,而节目组给的任务奖励又少,宁静很难接受弟弟妹妹们这样挥霍。
朱丹算过账,说家里其实还算宽裕,但宁静觉得除了交房租,还有很多业态需要投资和享受,所以一定要节省,最好多存点桃花币才有安全感。道理是对的,可她说话的语气很严厉,无形中给年轻人施加了不少压力。
这种紧张氛围延续到了讨论业态的会议中。周翊然说想开车跑腿,宁静立刻否决:“难道天天拍你在车上?”周翊然接着说:“要是你想吃东西我也可以做。”宁静又否决:“不不不,做饭的人太多了,你得有个人特色。”
朱丹提醒宁静,让年轻人先把话说完再讨论,但宁静坦言自己对实体业态没兴趣,更想学孟子义搞“空手套白狼”的玩法。朱丹总结说:“静姐想不干活,但又想赚钱。”宁静有些不满,觉得朱丹刚刚有轻视她的意思,场面一度尴尬。
气氛愈发沉重。欧阳娣娣提出做乐队、男团女团,还打算请汪峰和仁科帮忙,顺便开发桃花坞周边产品。宁静觉得周边靠谱,乐队不现实,朱丹也表示认同。娣娣还没来得及解释,宁静又打断说:“他们都各忙各的,没时间陪你。”朱丹也说:“忙不过来的。”
听到这里,小姑娘情绪彻底崩溃,委屈得哭了出来,觉得大家把事情搞得太复杂了。其实,如果把桃花坞的业态当真,宁静和朱丹提出的担忧确实有道理——比如欧阳娣娣想搞三个业态,真的忙不过来,这算是善意提醒。宁静甚至会从节目制作和剪辑的角度考虑问题。
问题就在于,她们太认真了,太当回事儿,给了太多负面反馈,让现场气氛一片沉闷。正如董思成所说,做不做试试再说,没必要一上来就泼冷水。
宁静的妙处在于她的转变非常快,也很会反思。当董思成说试营业不行就算了,她立刻调整了态度,安慰娣娣:“你先去,晚上再聊。”冷静下来后,她坦承自己紧张时会表现得强势,给弟弟妹妹们带来了压力。她说:“我忘了我们有年龄差,应该考虑我的话会给他们带来什么压力,他们毕竟是小孩子。我可能有点过分了。”
能这么快意识到问题并反思,实属难得。宁静的问题在于,她对桃花坞这个综艺的性质并不了解,反而套用了自己在其他综艺的经验。比如,在《花儿与少年》,钱很紧张,要省着花;在《浪姐》,竞争激烈,讲效率和落地。但和辣目聊过后,她发现桃花坞其实是一个可以很轻松的节目,桃花币多与少并不是生存的关键,甚至欠点币都无所谓。
顿时她放松了许多。后期采访时,她自我调侃:“我的担心真没必要,我慌得太早,给大家添了无谓的压力,真是太不成熟了。”宁静还有一点特别好,就是能知错就改。回到屋里,她先向朱丹认错,承认打断欧阳娣娣说话是错的,决定以后要先听完别人再表达反对意见。
吃饭时,她还向弟弟妹妹们传达了自己的态度: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桃花币,无论是投资、娱乐还是消费。除了必须以家庭单位共同参与的活动外,大家可以随心所欲,选择自己喜欢的事,和想合作的人一起干。
虽然不确定后续节目中她能否真正放手,但这个态度至少给弟弟妹妹们松绑了。了解宁静的人都知道,她表面嘴上不干,但实际上很“真香”,她非常懂得根据不同综艺的节奏和氛围调整自己的表现。
总的来说,宁静或许有些地方不太适合桃花坞的调性,但只要她能适应这里的节奏,应该会有不小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