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卫视刚推出的音乐选秀节目《亚洲新声》正在引发娱乐圈的广泛讨论。熟悉的红色导师椅,熟悉的凉茶冠名,熟悉的选手阵容,最引人注目的是幕后团队——那个曾打造了《中国好声音》收视传奇的灿星文化,正以一种极具标志性的方式宣布华丽回归。
曾经站在综艺巅峰的灿星文化,近两年来却经历了惨烈的跌宕。2023年夏天,李玟录音事件掀起轩然大波,公众开始质疑《中国好声音》的运作模式,国民级综艺被迫按下暂停键。风暴冲击让其母公司星空华文股价急转直下,从124.5港元的高点砍至不到一半的55.35港元,随后随着节目停播,股价再度暴跌至54.6港元,总市值蒸发近260亿人民币,持股超半数的实控人田明身家缩水逾140亿。这并非灿星首次陷入信任危机,早在2022年,邓紫棋公开追讨1630万欠薪,引发业内热议,且艺人结算周期长、合作方投诉的声音早已存在。
负面风暴的爆发,使灿星几乎消失在公众视野中,内部传闻不断,有关部门解散、核心人员流失的消息屡见不鲜。但细看之下,灿星并未停下脚步。2024年依然推出《超新星运动会》,今年《风驰赛车手》接力上线,招牌IP《这就是街舞7》也将强势回归,而《亚洲新声》则是其高调回归的第一声枪响。这些细微却有力的动作证明了灿星不屈的生命力。
李玟事件不过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灿星的困境更深层次地源于结构性矛盾。早在2012年,《中国好声音》凭借制播分离的创新模式成为中国电视史上的经典,确立了成熟可复制的导师-学员叙事框架和高标准制作流程。然而,随着时间推移,这套模式也暴露了弊端。一方面,同质化严重,灿星后续节目如《中国好歌曲》、《这就是街舞》、《中国达人秀》等几乎都绕不开明星导师和选手竞技的既定套路,新鲜感不断消退。另一方面,内部矛盾激烈,参与节目的艺人和导师多次爆料剧本化过重、剪辑偏离音乐本质。2016年刘欢还公开披露多起侵权案件,其中两起涉及《中国好声音》。退出节目后,刘欢更爆料许多励志故事都是“子虚乌有”。陈奕迅也曾在访谈中揭露,选手晋级多受节目组操控。第一季冠军梁博更直言节目有剧本,自己只是念稿子。原本利益共同体的双方逐渐分崩离析,李玟事件则是这种矛盾爆发的导火索。
如今,《亚洲新声》仍沿袭旧路,虽然创新了邮轮巡演的跨国竞演模式,无论是舞美、导师选择、选手发掘,还是宣传策略,都带有浓浓的灿星与《中国好声音》的烙印。十几年过去,核心玩法依旧没有实现根本性突破。
此次选择东方卫视与爱奇艺双平台播出,标志着灿星深化与视频平台的合作,但也暗示《好声音》短期内难以在浙江卫视重启。星空华文股价跌至仅2.1港元,暴露出对浙江卫视及《中国好声音》IP的过度依赖风险,毕竟该IP曾贡献母公司一半以上营收。面对局势,灿星亟需依靠新品牌和新平台寻找突破。
未来的关键在于,灿星如何在保持工业化制作优势的同时,实现模式的真正迭代和价值升级。首先,必须突破内容同质化困境,单纯调整导师-学员框架已无法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需引入更丰富的互动形式和更贴近当代年轻人的内容表达。其次,重建行业信任与合作生态,打造透明、公平、可持续的合作机制,赢回艺人和观众的好感迫在眉睫。
灿星的复活展现了顽强的生命力,但这仅仅是重生的开始。中国综艺早已不再是简单模式引进能轻松称霸的时代,若想重拾行业地位与观众认可,灿星必须拿出破釜沉舟的决心,在创新、价值重塑和合作生态构建上实现质的飞跃。这条路注定艰辛,却是他们重获新生的唯一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