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依纯,疯了。
在刚刚结束的《歌手二零二五》最新一期中,单依纯凭借她的改编版《李白》拿下第二名,虽然她的破音式高吼和充满魔性的“如何呢又能怎”让这首歌一度被调侃为“新晋高考禁曲”。而当观众和网友们沉浸在这场全民狂欢中时,冷冰冰的数据却悄悄告诉我们一个令人心寒的真相。
根据酷云数据,《奔跑吧》第九季以峰值0.87,平均值0.74稳居卫视综艺收视榜首,比起《歌手二零二五》完胜。这场六月的“音综争霸战”看似热闹,实则没有真正的赢家。
音综的盛行离不开时代背景。曾经,它是青年文化觉醒的产物,是流媒体和盗版对市场的强烈反击,它是我们情感和情绪的出口,曾经为偶像、CP和人设带来了无限想象。而现在,我们面临的却是演唱会频频传出假唱丑闻,抖音神曲霸占流量高地,音乐行业难以突破的困境。
《歌手二零二四》可以破圈突围,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观众对于“不够专业”的歌手,以及行业门槛的反击。消息与现场才是他们心中评判歌手能力的标准。所以,这场突破成为了全社会情感的寄托,几乎成为全民现象。然而,想要再现这样的成功,恐怕已不可能。
音综的自我意识,正在迅速消失。
回想音综的辉煌,或许已经遥远到让人忘记。2004年的夏天,或许很少人记得那时候有多热,但《超级女声》和《快乐男声》的“酸酸甜甜就是我”却响彻了整个夏天。那时,音综一度引领了多元审美的觉醒,并且点燃了青年文化的火焰。它不仅让张靓颖、尚雯婕、华晨宇等音乐人一夜成名,也让独立音乐、电子乐和民谣逐渐丰富了流行乐的形式。
但这股热潮没能延续太久。2007年开始,未成年选手禁赛、短信投票机制取消、黄金档播出时间限制等一系列规定相继出台。2011年,《快乐女生》因为多次超时被通报,湖南卫视因此被禁止举办类似活动。那时,音综还能承载大众的音乐需求和情感诉求吗?
答案很快就来了——《中国好声音》。从2010年到2016年,《中国好声音》四季节目全都位列收视前十,成为了综艺行业的黄金标准。特别是在2015年至2017年,这个节目不仅为制作公司创造了28个亿的财富,也让娱乐产业的商业化再次爆发。节目第一季的冠名费就高达6000万,之后这个数字只增不减。
音综的崛起离不开当时流媒体和盗版对音乐市场的冲击。音乐综艺成为了恢复行业活力的突破口,甚至带动了乐坛的新一轮高潮。随着《中国好声音》的火爆,梁博、吴莫愁、袁娅维等一大批优秀音乐人也进入了观众视野,推动了音乐行业的复兴。
但是到了2018年,音综的面貌发生了改变。《偶像练习生》模仿《PRODUCE》系列节目开启了新的选秀时代,音综变得越来越多元化,似乎不再只关注音乐本身。
而此时的音综,开始陷入了一个新的困境:它到底是为了音乐,还是为了综艺?
如果问这个问题,或许2018年之前的答案是“音乐”,但此后,似乎答案变成了“综艺”。真人秀成为了音综的主流——明星互动、CP关系和粉丝经济成了节目制作的核心内容。这一切看似“正常”,但背后却暴露出音综对音乐的“妥协”。
选手们不再只是音乐人,他们也必须是“综艺人”。在音综的舞台上,不少偶像、rapper和网红纷纷涌现,甚至有些人把登上专业舞台当成了证明自己能力的“资格证书”。而观众们,似乎也越来越少关注选手的音乐性,更多关注的是他们的人设和商业价值。
这种变化的背后,或许就是音综迷失自我的根源。为什么音综会变得越来越“娱乐化”?是流量、商业化,还是对观众审美的误读?
或许,我们也能从日韩音综中找到些许答案。日韩的音综节目,比如《Music Station》或《SONGS》,无论是节目形式、内容构建还是音乐创作,都展现出多样性和包容性,创造了更为纯粹的音乐表达环境。而在国内,音综的过度商业化和娱乐化,已经让它失去了曾经的“音乐性”。
在国内,音综的制作和设计方式几乎趋同,大部分节目都走同一个套路:选手们通过竞争、投票、晋级,然后展示自己唱功的过程。渐渐地,偶像和网红占据了音综的舞台,而一些真正有音乐才华的选手却难以找到属于自己的空间。最终,音综的舞台变成了娱乐、流量和商业之间的博弈场,而不是音乐和艺术的展示平台。
尽管如此,音综仍然吸引着大量品牌的关注,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商业载体。无论是快消品的植入,还是品牌与节目之间的深度合作,音综的商业化价值仍然巨大。特别是在《歌手二零二五》这种节目中,品牌植入已经成了一项重要的运营手段。无论是主持人的强行植入,还是选手们与品牌之间的互动,音综的商业化运营似乎已经深入骨髓。
然而,尽管音综的商业价值依然强大,观众的兴趣却已经开始减弱。数据显示,《奔跑吧》第九季在收视上完胜《歌手二零二五》,而后者却失去了它原本占据的“年度独爆综艺”地位。这不禁让我们反思:音综还能持续多久?
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音综似乎越来越无法满足观众的需求,尤其是在市场和审美不断多元化的背景下。音乐综艺已经不再只是简单的歌唱比赛,它承载了过多的商业和娱乐功能。未来,音综能否找回它最初的“音乐本色”,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难题。
也许,正如行业所言,音综正走向了一条充满挑战的道路,它不再是纯粹的音乐展示平台,而是商业和娱乐的混合体。而我们,也许只能期待它能在这一过程中重新找回一些曾经的纯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