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第27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论坛:时代风华 梦启新程”举行,面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挑战,中国电影领军者正以创新思维开辟破局之路。在开幕论坛上,行业大咖们齐聚一堂,从多维度为中国电影建言献策,电影人的共识清晰而坚定——通过全产业链变革,让电影这门"顶级视听语言艺术"重焕生机,赢回年轻观众的心。
1 青年导演应该学会连接市场和观众
中国电影产业虽然蓬勃发展,但也面临一些关键问题的挑战:人才的培养和供给。万达电影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陈祉希指出,电影的制作周期因工业标准的提升而显著延长,从原本的1-1.5年延长至3年以上,这不仅意味着内容供给的减少,也对整个行业的创作节奏带来了巨大挑战。这背后还有一个深层次的问题:虽然中国电影并不缺乏有才华的年轻人,但真正让这些才华落地、生根发芽的土壤却相对匮乏。
陈祉希直言,当下导演不再满足于拍摄小成本、故事片,对工业标准、内容表达等方面寻求更高的突破,然而,这种“高追求”并未带来预期的繁荣,反而暴露出新一代导演在创作驾驭上的困难和障碍。她透露,曾经收到了800多个青年导演的剧本,但最终只有10个能够进入开发阶段。即便在短片阶段,这些年轻导演在叙事节奏和观众共情的把握上仍显得生涩。这种断层并非仅仅是创作能力的问题,更与人才培养体系的滞后密切相关。
面对这一现状,陈祉希提出,专业院校的青年导演们,应该学会链接市场,链接观众。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关键在于人才的培养与扶持,只有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创作环境与发展机遇,激发其创造力,才能实现优质内容的稳定供给,从而有效解决内容补给不足的问题。
2 打造必看性精品内容
光线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长田指出,目前电影行业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年产500-600部故事片(高峰期达千部)的规模远超市场真实需求,实际仅需一半产量(250-300部)即可满足观众需求。与此同时,制片成本正在飙升:过去以1200万成本可完成的电影,(如《煎饼侠》),如今耗费1.2亿仍难以实现同等效果,而市场扩容速度无力消化这种成本膨胀。
尽管《哪吒》的成功印证了中国电影的潜力,但其本质是“发展阶段的必然产物”,属于不可复制的个例。行业仍然需要变革底层机制,进行“破局”。首先,王长田认为,应该重塑内容定位,强化“必看性”,必须在题材选择、类型创新、表现力及视听效果上重新定位,显著提升电影的核心竞争力与必看价值,避免同质化竞争。
第二,王长田认为应该改革生产机制,压降无效成本,向核心创意与关键技术倾斜资源。第三,王长田认为应该转型收入结构,打破票房依赖,必须降低票房在电影公司总收入中的占比,重新确立电影作为“IP火车头”的功能,通过电影开启IP衍生开发,带动全产业链收益,而《哪吒》已经验证了衍生品市场的千亿级潜力。第四,王长田认为,应该加快出海战略升级,把握历史机遇。中国产品与服务全球扩张的趋势,激发了海外观众对中国文化源头的好奇,这为电影出海创造了历史性契机。《哪吒》海外票房预计将超过1亿美元,印证了中国电影的全球吸引力。
3 打破困境要靠创新
大麦娱乐总裁李捷认为,中国电影近年来取得了显著增长,与此同时,观众和市场本身也发生了巨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电影如何重新吸引观众,如何充分发挥其作为“顶级视听语言艺术”的魅力,是行业当前必须深入讨论的课题。
李捷认为,当前行业面临严峻挑战,需要全方位地革新。他观察到,从创作维度、制作成本到宣发手段,整个产业链都亟需系统性变革。他强调,中国电影走到今天,正处于一个需要“重新出发”的节点,必须依靠“更大的勇气和更大的变革能力”进行自我更新。虽然他承认行业目前处于周期性低谷,困难是暂时的,但他坚信未来电影市场仍将迎来新的爆发。
李捷认为制作成本必须下降,当前市场端的观影人次已经在下降,但许多正在筹备的项目,其制作成本仍维持在市场高峰期的水平。这种成本结构与当前市场承受能力脱节,形成了更严峻的经营压力。
他还观察到传统的宣发方式,如路演、首映礼、物料投放的有效性正在减弱。他特别提到一个关键现象:短视频虽然吸引了大量用户观看,但转化率低——很多观众看了短视频却没有购买电影票。这对整个行业的宣发策略提出了严峻挑战,迫使大家思考传统手段失效后,新的有效路径在哪里。
为此,李捷强调“性价比”内容,首要策略是聚焦中小成本、故事驱动的电影。他认为应更加强调用好故事本身打动观众,而非过度依赖大特效、大制景或高片酬演员来支撑一个不够扎实的故事。这是应对成本压力和观众需求提升的关键。第二要拥抱技术创新降本增效,他认为电影拍摄中虚拟拍摄的镜头比例应不低于30%-40%。这能显著减少频繁更换实景和搭建大型布景的成本和时间。同时,他也提到探索AI在后期特效等环节的应用潜力,将其视为降低制作成本、提升效率的重要方向。
展望未来,李捷的核心观点是“打破困境靠创新”。他认为,历史无数次证明,唯有题材、拍摄方法、技术等各个方面的创新才能带领行业走出困境。同时,他也坚定地表示:“电影不应该是一个过时的娱乐形式,它必须要赢回年轻观众的心”。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肖扬
编辑/刘忠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