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农民”之后,内娱这次要推出“厂弟”了。芒果TV精心打造了一档纪实真人秀《进厂吧!兄弟》,让九位娱乐圈的年轻人前往海宁皮革城,学习如何制作衣服、建设服装厂,投身实体产业。节目预计将在六月份播出。坦白说,如果真要去厂里打螺丝,估计大家会失望吧。
毫无疑问,《进厂吧!兄弟》的名字和节目内容与《种地吧少年》如出一辙,都是通过“学习专业知识——亲手劳动——收获成果——售卖货物——提升价值”的方式展开,节目结构几乎没什么太大变化。直播做活、摆摊吆喝“厂弟”,这种方式也早已被采用,怎么不算是一档“预制爆款”综艺呢?
从《种地吧》到《进厂吧》,虽然“厂弟”能否复制农民的成功尚未可知,但观众们已经习惯了套路,不禁调侃道:“真的没时间陪你们内娱闹了。”同时,也不禁感叹国产综艺果然还是特别偏爱那些普通劳动者。
那“厂弟”能否超越“农民”的成功呢?
《种地吧》至今依然是行业的标杆。从当初的不起眼到如今的内娱顶级成功综艺之一,《种地吧》用第三季的热度和精彩叙事吸引了无数目光,成就了一群十八线艺人的崛起,无论是IP打造还是星途培育,都值得国产综艺效仿。
因此,在《种地吧》大火之后,芒果TV跟进推出了田园助农真人秀《田间的少年》,优酷也制作了海岛建设真人秀《岛屿少年》。尽管场景和形式不同,但“土地”这一主题始终不变。
业内普遍认为,《种地吧》的成功要归功于“土地”这一核心主题,但接下来的同类节目市场表现却未必理想,这也证明了一个事实:种地只是形式,真正的核心在于群像的培养。因此,《进厂吧!少年》应运而生。
《进厂吧!少年》的模式与《种地吧》惊人相似,九位少年进入服装厂,学习从设计图稿、选布料到打版、剪裁、缝制加工的全流程,最终建立起自己的服装厂。相比于《田间的少年》直接采摘售卖成熟农产品失去了培养过程的乐趣,《岛屿少年》则有点东拼西凑,未能突出一个明确的主题,《进厂吧!兄弟》反而触及了养成的核心。它的结构和《种地吧》从耕种到收获,再到成立农业公司等过程差别不大,只是换了一个“进厂”的场景。

然而,想要复制“农民”的成功,单靠这种养成流程远远不够。
一个明确的问题是,虽然复制养成流程并不困难,但真正做到养成式的效果却并不简单,并不是所有童星都能像TFBOYS那样成功。养成的魅力在于它能让观众感到陪伴、参与与成就感,最终形成情感联系。像TFBOYS从街头卖唱到万人演唱会,“十个勤天”从搬化肥、通水渠到收获农作物,逐步走进央视春晚,这就是养成的力量。
不过,相比于种地,服装的周期要短得多。当然,这不包括那些复杂的高定设计。目前“厂弟”们正在制作简单的白T恤,手工制作周期短,养成过程的时间也相应压缩,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让观众体会到养成的乐趣,便成了一个不小的难题。
而且,养成的群像效果高度依赖于嘉宾之间的化学反应。比如,“十个勤天”若换一个人,能否成功就成了一个大问号。《进厂吧!兄弟》中的不少嘉宾都是熟面孔,像参加过韩娱选秀的王子浩、哇唧唧哇的任胤蓬、曾演过耽美电影的王博文、以及参加《青春有你3》晋级总决赛的何德瑞等。与“十个勤天”早期连名字都不熟悉的情况相比,“厂弟”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粉丝基础。
然而,在养成系中,名气是把双刃剑。虽然有了粉丝的支持,节目初期不至于冷场,但也容易失去养成的纯粹感,粉丝群体的分化也会让嘉宾之间的互动显得不那么自然,难以形成群像和团魂。如果“厂弟”想要成为下一个“十个勤天”,难度可想而知。
从节目的内容来看,进厂在情感调动方面始终不如种地。首先,中国人对土地的感情是根深蒂固的,这一情感来自千百年的农耕文明,而服装产业的区域性则限制了它的受众范围。每个地方都有农田,但并非每个地方都有服装厂。
此外,耕种过程让体力和智力的劳动更加具体化,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流汗流泪的过程,最后收获的喜悦,像极了热血漫画。相较之下,尽管工厂的辛劳也是不容忽视的,但其相对舒适的环境未必能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因此,《进厂吧!兄弟》在形式和内核上相较《种地吧》存在一定的劣势,最终能否弥补这些不足,讲好一个少年创业的故事,仍然是个未知数。
国产综艺为什么总爱关注普通人?
说《国产综艺总爱“嚯嚯”普通人》是一种调侃,但它也确实反映了目前的市场现状。从最初热门的职场综艺,聚焦律师、医生、建筑师等体面职业,到如今逐渐关注普通职业——如种田农民、进厂工人等,实际上是综艺内容更加接近普通大众的体现。
不能否认,聚焦普通职业的综艺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令人心动的offer》已经做了六季,《初入职场的我们》也拍到了第四季,《种地吧》在第三季依然火爆,素人的新鲜感和节目主题都吸引了大量观众。
但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是,聚焦普通人的综艺,却越来越远离普通人。节目内外的强烈割裂感让观众逐渐产生不适。以《种地吧》为例,第一季真实展现了农民的辛苦,而节目大火之后,第二季和第三季的强度显然有所削弱,甚至出现了悬浮的情节,变得不再贴近实际,嘉宾们在节目中一边强调普通人的辛劳,另一边却享受着流量的红利,令“十个勤天”的形象产生了裂痕。
职场综艺中的素人,也大多转行成为了自媒体从业者。综艺中的普通职业成为了流量经济的跳板,普通观众也成了这些演员的附加部分。种地、进厂不论多么普通,作为娱乐综艺呈现时必然离不开流量,而观众的真实感受常常被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