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蔡徐坤告别《奔跑吧》,职场新气象能否打破节目困境?
导语:8月25日,浙江卫视的王牌综艺《奔跑吧》第十二季正式开播。节目迎来了李晨、Angelababy(杨颖)、郑恺等老面孔回归,而连续九季参加的蔡徐坤因“行程冲突”遗憾告别,由新晋演员白鹿接棒成为常驻成员。首期节目以“职场生存战”为主题,收视率达到2.34%。然而,蔡徐坤的离开成为话题,节目“失去核心看点”与“新鲜血液带来新观感”引发了激烈讨论。制作方宣布,本季将弱化传统游戏竞技,转而尝试职场轻喜剧和团队协作的模式,这一调整反映了综艺市场的哪些变化呢?
自2019年加入《奔跑吧》以来,蔡徐坤的个人热度一直占据节目总热度的30%以上(据CSM媒介报告)。虽然官方宣布他因“行程冲突”退出,但业内普遍认为这背后与蔡徐坤的品牌策略调整息息相关。近年来,顶级流量明星们纷纷因为私人舆论或商业合约的原因选择短期综艺节目,如王一博退出《这就是街舞》第五季,蔡徐坤此次的退出或许意味着流量明星与长线综艺的黄金时期已逐渐告一段落。
专业分析:综艺评论员李楠认为,蔡徐坤现象本质上是平台、品牌与艺人三方博弈的结果。他指出:“顶级艺人需要保持曝光稀缺性,而综艺节目依赖稳定的流量来源。蔡徐坤的退出,实际上是节目组主动应对‘去顶流化’趋势的策略选择。”数据也证明了这一观点:蔡徐坤离开后,节目相关的舆情监测显示,“情怀”相关词汇下降了47%,而“职场”和“白鹿”等新标签的关注度上升了210%。
白鹿接替蔡徐坤后凭借《周生如故》《长月烬明》等热剧积累了人气,引发了广泛关注。在首期节目中,她以“职场新人”的设定展现出幽默风格,微博单日涨粉18万,白鹿的职场生存法则登上热搜TOP3。艺恩数据显示,白鹿的观众中18-24岁的女性占比达到58%,与原本25-35岁核心受众形成互补。
行业观察:星瀚数据分析师王晓指出,白鹿的加入标志着综艺选角策略的转变:“传统综N代依赖国民度艺人维持节目稳定,而新生代演员自带剧集粉丝,有更高的跨屏转化价值。”他举例指出,《萌探2023》中的代露娃因“仿妆”走红,单期广告互动量提升了72%。不过,白鹿是否能够弥补蔡徐坤在节目中的“气氛组”作用,仍需要时间验证。首期节目中,白鹿的“冷笑话”桥段获得了63%的好感度,但她的“控场能力”评分仅为4.2/10。
本季节目还加入了职场元素的游戏环节,如“提案演讲”和“KPI考核”等环节。制作方表示,目的是吸引品牌主投放职场相关的消费品。例如,蒙牛冠益乳和安踏的职场系列已占据了口播广告的60%以上。根据艾媒咨询的报告,2023年职场题材综艺的招商规模同比增长了29%,不过观众满意度相较娱乐类节目低了14个百分点。
专业意见:广告门主编李玮表示,“职场赛道的设定实际上是平台与品牌的‘双赢’策略:既规避了选秀类节目的政策风险,也通过场景植入实现了品效合一。然而,过度职场化可能会削弱综艺的娱乐属性——参考《令人心动的offer》影视化失败的例子,如何平衡真实性与戏剧张力,仍然是难点。”
豆瓣评分为7.1(较上一季下降了0.3),两极化的评价反映了代际差异:95后的观众称赞节目“去油腻化”(“终于不用再看撕名牌了”),而80后的观众则觉得节目“失去了灵魂”(“李晨的晨哥梗再也没人接了”)。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25岁以上观众的留存率同比下降了11%,而19岁以下的新用户增长了23%。

舆论焦点:
- 正面:Angelababy“姐姐态”领导力引发职场女性共鸣(微博话题4.8亿)
- 争议:郑恺的“小猎豹”标签与职场设定不符(知乎评分6.2/10)
- 意外:白鹿走“谐星”路线,激活家庭观众(CSM59城晚8点时段收视份额上涨8%)
结语:综艺市场的转型困境可以从《奔跑吧》第十二季的调整中看出:如何维持传统综N代的基本盘,同时迎合Z世代的审美需求,并满足品牌主的投资回报诉求。制作方强调的是“内容进化而非颠覆”,但从数据来看,新旧受众的磨合期仍需进一步观察。正如清华大学影视传播研究中心的《2023综艺趋势报告》所言:“当‘回忆杀’成为双刃剑时,真正的突破点在于构建可持续的内容IP,而非单一依赖流量明星。”下一季节目能否在职场叙事中孕育新的看点,或许将成为决定节目生命周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