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破浪的姐姐》曾是以“中女”概念为突破口的娱乐现象,以其独特的“三十而骊”理念打破了年龄焦虑,成为一代女性的代表。节目因其新颖的立意和独特视角,在播出初期引起了轰动。但六年后,观众对《乘风2025》(“浪姐”第六季)却产生了浓厚的反感,甚至有网友直言“这不是我想看的‘浪姐’”。其中,王蓉被淘汰、房琪因舆论危机塌房、节目组为炒作话题而故意选择周杰伦歌曲并将镜头频繁切给侯佩岑等操作,让人倍感失望。网友纷纷吐槽“大失所望”“难以接受”,这也揭示了节目在策划、嘉宾选择和赛制安排等方面的问题。
真正让人失望的,还是“浪姐”逐渐背离了最初“打破年龄焦虑”的核心价值。从选人标准到节目设计,从话题制造到内在价值的传递,节目逐渐消解了曾经创立的“中女”概念。
首先,选人逻辑的转变值得关注。早期《浪姐》注重去标签化女性的形象,强调她们的个性与故事,而《乘风2025》显然在流量焦虑的驱动下做出了改变。第一季时,节目通过选手的反差魅力呈现30 女性的多面性:宁静的自信、张雨绮的率真、郑希怡的幽默、袁咏琳的优雅,这些都展现了女性的丰富性与真实感。而在《乘风2025》中,90后选手成了焦点,30岁门槛几乎形同虚设,节目组似乎从“故事性”走向了“功能性”,这让曾经的“浪姐”失去了吸引力。陈德容和房琪等选手的专业短板被放大,而节目更多关注话题热度,忽视了真实的成长叙事。
再来看本季的“舞台革命”,节目组为了挽回口碑,设计了充满视觉冲击力的户外场景:雨林、悬崖、沙滩,这些景观一度令人惊艳。然而,当镜头拉近,观众却看到姐姐们在风雨中苦苦挣扎,原本该传递的女性力量也因此被削弱。第一季的《兰花草》舞台,阿朵赤脚跳舞,展现的是自然的韵味与女性的真实;而如今,玻璃栈道上的女团舞,更多的是对视觉奇观的迷信,舞台的本质已经转向了娱乐化的表演。
最令人惋惜的是,节目逐渐失去了那些打动人心的真实瞬间。第一季中,宁静的“我不想成团,我只想赢”、张雨绮的“叉叉牌”发言、万茜安静弹吉他,这些未经设计的真实瞬间,展现了30 女性的多元面貌。然而,在《乘风2025》里,节目组通过刻意制造话题来吸引流量,这种工业化的操作反而削弱了节目最初的魅力。
另外,中女市场也面临着“红海期”的困境。如今,中女的逆袭已成趋势,但流量与焦虑成为了节目的主旋律。《乘风2025》所面临的更深层次问题是对中女价值的误解。中女的魅力并非“逆龄生长”的神话,而是历经岁月后依然敢于重新出发的勇气。像《绽放吧!妈妈》这样的节目,才真正触动了观众的心弦,它展现了女性在家庭与梦想间的平衡,强调了真实的生活状态。

如果《乘风2025》能从流量的争斗中抽身,回归到最初“展现女性力量”的初心,真正去挖掘中女的非典型价值,或许它能重新找回那份曾经的打动人心的力量。如今的“浪姐”节目,似乎已经忘记了它的初心——即通过真实、复杂的叙事,去展现那些充满韧性和勇气的女性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