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浪姐1》一开始的火爆,那时它几乎成为了全民讨论的话题,无论是播放量还是话题性,都堪称“现象级”,让30 女性群体的力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展示。五年后,《浪姐6》如期而至,尽管它依然在综艺界占据热度榜首,但与第一季的讨论热度与观众认可度相比,简直天差地别。

显然,芒果台为了复刻第一季的辉煌做了不少努力。这一季的主题定为“三十而历,天地她行”,旨在通过带领30位姐姐挑战户外演出,增加更多话题性和看点。然而,随着第二公的播出以及第三公的网络泄露结果,曾经作为女性力量象征的节目,已经深陷“剧本杀”和“皇族”标签的泥潭,逐渐失去了原本的魅力。

情怀成为资本的工具,结果谁在舞台上裸泳,一目了然。在这个节目中,最没有展现“浪姐”精神的,毫无疑问是陈德容。看了四期,我简直不明白她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

第一公的排练中,陈德容作为队长,却因为完全不懂唱跳,拖慢了全队的进度。队友们的要求其实很低:不求她有多么优秀,也不指望她私下练习,但至少要配合大家完成基础排练。然而,陈德容非但没有表现出任何努力,反而一副高冷脸,要求队友们等着她。更令人失望的是,她甚至在背后批评努力练舞的王蓉是“练舞机器”。每当“老佛爷”登场,队友们都得放下手上的事,来安慰她。尽管如此,她依旧没有改变不努力练习的态度,舞台上也毫不意外地显得非常拉胯。

最终,尽管王蓉展现了唱跳俱佳的实力,依然被淘汰,而陈德容却凭借“带飞”队友一路留到了第二公,甚至进入了强组。第二公的局面依然未曾改变,“二带一”的情况再次出现。虽然这次陈德容不是队长,大家本以为她不会再作妖,但她却用实际行动狠狠打脸了所有人。

当老师指出她在动作上存在问题时,陈德容站在那儿一动不动,表示自己不练了,因为她“不会”。但老师毫不留情地拆穿她的借口:“其实是你没练够。”这时,陈德容的脸色立刻变黑。可能是因为不是队长,陈德容没有再摆“大牌架子”,而是选择了另一种方式——她开始哭了。她声泪俱下地诉说舞蹈的艰难,抱怨自己有多孤独,甚至在后采时还强调“我真的蛮孤单的,即使她们都在帮我”。这话听起来真的是让人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然后,场景再次回到第一公:所有人停下手头的事,围过来安慰她。虽然陈德容的情绪稍微好转,但她依然没有准备去练习。而她的舞台表现也依然不尽人意,却依靠队友的帮助“躺赢”了。

其实,陈德容最大的问提并非“不懂”,而是她根本没有任何努力。面对并不复杂的舞蹈动作,她不停地抱怨“太难了”、“我不行”,却完全没有任何想要突破自己的表现。这样的态度真的是让人失望至极。

大家还记得《浪姐》最初的精神吗?不对自己认输、不为自己设限、不受他人定义。难道我们打开《浪姐》,是为了看一些选手一遍遍告诉自己和别人“我不行”?难道观众期待的是看到因差劲的表现、失调的舞台被嘲笑吗?

陈德容的存在,简直是对“乘风破浪”精神的最大讽刺。作为一档竞技性质的选秀节目,《浪姐6》连最基本的公平性都未能保证。比如,明明在初舞台上表现突出的“神曲天后”王蓉,却因为队长表现不佳,票数垫底,最终“一轮游”,连第二公都没进,令人不禁心生疑虑。

相比之下,一些“皇族”选手的待遇简直太过明显。比如演员出身的祝绪丹,初舞台竟然能打败王蓉、宋妍霏,获得SuperA评级,这让许多观众无法理解。节目组刻意捧她的举动也是显而易见,甚至放出她在海边练舞的辛苦画面,营造悲情效果。但她明明知道舞台设在海边,却仍然坚持要跳扇子舞,这样的安排只能怪节目组。

还有曾是爱豆的宋妍霏,在其他选手使用现场版演出时,她却被曝使用预录版,轻松获得5A评级。而在网传的第三公中,尽管宋妍霏所在的组赢得了全场喝彩的《风月》,最后竟然只能排名倒数第三。无论观众如何抗议,节目组依旧维持着这种“黑幕”现象。

这些闹剧彻底揭开了《浪姐6》伪装的“公平”面具。芒果台,你们真以为观众看不出这一切吗?

《浪姐6》的翻车,也给整个娱乐圈敲响了警钟。平台为了流量不惜牺牲公平,嘉宾们把焦点放在了如何作妖、吸引热度上,而不是专注于自己的舞台表现,追求“黑红也是红”的心态,已经彻底丧失了真人秀的核心——真诚。如果芒果台继续如此迎合流量,捧出那些毫无实质贡献的“皇族”选手,只会让节目最终自食恶果。毕竟,观众绝不会为一档结局早已注定的“真人秀”买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