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院线电影继续冷淡,剧集这边空降了已更名为《雁回时》的《贵女》,郭京飞秦岚的反扒题材《黄雀》也终于抬上。
《黄雀》
3.18上线,爱奇艺独播
由卢伦常执导,王小枪编剧,郭京飞、秦岚等领衔主演,原创反扒题材刑侦剧,《黄雀》。
不少人对该剧寄予厚望,一来火车站反扒是自带看点的新鲜题材,二来本剧主创是21年口碑谍战剧《对手》的原班人马——同一导演同一编剧同一出品公司同一男主郭京飞,里面还有大量配角也平移过来,确实是根正苗红的同一班底。
我目前追平。整体确实能看出原汁原味的《对手》味儿,但又不及《对手》的浑然,吸引力也略弱,下面逐一聊聊。
《对手》也好,《黄雀》也好,整体框架都是“兵抓贼”。这个剧目前最吸引我的,与《对手》一样,都是 “贼”这一方的群像呈现。
故事的“现在进行时”是2004年,郭京飞饰演的男主借调到南方某城市火车站派出所做普通民警,与当地各色贼交手。
同时穿插着过去多条时间线上的人物前史,前期比较重的一条是1994年起郭京飞在北方某城市火车站派出所跟师父兼准岳父学抓贼后的“大事记”,这条线的终点正是第一集开篇的2000年,成长为反扒大队大队长的郭京飞在火车上终于抓到了一直在追查的盗窃团伙。此外秦岚角色前史、佛爷集团几位成员前史也都有不小的篇幅。
多条时间线里牵涉有四五个盗窃团伙,组织架构不同、形态各异、成员多样、手法不一,比较满足我的猎奇心理。04年的主要对手目前一个是佛爷为首的盗窃团伙,团伙主要成员四人,分工明确性格鲜明,为不剧透就不说太多;另一个是广叔为首的老帮派,下手谨慎规矩严,组织严密。
但这俩团伙特别是广叔这边拍得很港片黑社会气质,不是很大陆
还有外地来的三人团伙过江龙,其中两位聋哑人,主在交通工具上行窃,当然会引起地头蛇广叔团伙的围剿。
而1994-2000时间线这个主盗窃团伙的组织架构更原始情感联系更强,他们与郭京飞有解不开的死仇。
此外还有不少不成团伙的散贼和小毛贼。
虽然也是大量篇幅放在贼上,但《黄雀》在价值观层面感受会比《漂白》好一点,因其并不浓墨重彩地赋魅某个反派,也没有大尺度暴力戏份,前十集的重点还是放在了盗窃手法、团伙配合、团伙组织关系与利益矛盾等罪行呈现上。
此外,“兵”这条线也 无明显降智。郭京飞带徒弟几次复盘盗窃经过,既无金手指也不拍脑袋,全靠细节捕捉,逻辑合理,符合我对经验丰富老警察办案水平的预期。
《黄雀》也继承了《对手》里那种冷幽默与黑色幽默,比如郭京飞带徒弟时经常一本正经胡说八道,对贼对自己人都忍不住阴阳几句,冷包袱不响的时候他尴尬得很自然,时不时还出点小洋相,很增加趣味性。
但整体观感上,《黄雀》的吸引力比《对手》弱一些。
首先是开篇事件破坏了观众的现实主义刑侦预期。开篇时间点是2000年,反扒大队大队长郭京飞在火车上乔装 带队抓到了自己追查已久交手多次的盗窃团伙,抓到之前的过程还算精彩,犯罪团伙被前后堵截抓现行后问题就逐一出现:对于抓捕如此不易的狡猾凶悍的犯罪团伙,堵住后不第一时间铐住所有人,居然先合影???
之后团伙果然借机逃窜,主犯冲到火车顶部,郭京飞也跟上去,二人开始火车搏斗,你俩演《碟中谍》呢?
虽然理解这个事件要设计成令男主身体、事业都遭受重创的转折点,但一个剧集的开篇事件不仅要精彩高能博眼球,也奠定着整个剧集和故事的 基调,上面说剧集优点时提到过警方不降智,可是全剧目前唯一明显降智的一次恰恰在开篇、恰恰是第一主角,再加上碟中谍的火车戏,整个开头让观众很难建立信任感,这是正经刑侦剧的大忌。
而《对手》虽然也有一个传奇开头,但郭京飞和谭卓的一系列行动在 “间谍”这个传奇身份下施展空间很大,而且各方角色也没有明显降智或过度传奇的问题,所以足够精彩的同时也能令人信服。
其次,不仅开篇事件让观众对现实感产生质疑,此后的 地域和场景也没能提供现实刑侦的可信度。即使不去与原型火车站广州站对比,一个能成为交通枢纽的大城市火车站怎么都不该人这么少、环境这么整洁、场域如此平静。站前派出所里的大家也都太悠闲,派出所里不仅没有挤满 大呼小叫的报案群众和被捕嫌疑人,甚至显得极为空旷,这完全不符合观众的现实认知。
感受一下这站前派出所的空旷
地域性也只能靠一片北方口音中凤毛麟角的几句粤语和刻意强调的早茶来装点门面,架空城市但大家都知道原型,南方元素有但不多,观感就会有点尴尬。
前两集增加信任障碍的还有导演的非现实拍摄手法。郭京飞角色的夸张飙车戏份、火车上判断盗窃时间的空间错位等,当然后面我们知道郭京飞角色因为肝移植必须长期服用有一点点致幻副作用的药物,但前期这些片段的呈现手法很容易令人困惑。
再次, 人物前史与刑侦主线没能有机融合。前几集在男女主的人物刻画上花了不少篇幅,但观感上拖累了刑侦主线的节奏。比如郭京飞借调来南方是为了找自己疑似陷入传销的妻子,秦岚的人生轨迹也因为找弟弟而发生了大转折,这些前史确实给角色的行动轨迹以合理性,也能快速丰满人物,但与前期的刑侦主线关系不大。主创也深知这一点,于是把大段大段的前史插在片头曲前,又把零散个人生活情节插在刑侦主线之间,但合起来篇幅占比不低,同时几个并行的案件推进也比较缓慢,观众对主角的好奇与好感都还不足,几重叠加下来,就很容易令人疲惫弃剧。
与之相比,《对手》的优势在于,间谍一方本就是潜伏者,ta们的生活就是ta们的工作之一,生活细节与故事主线息息相关。主创推进主线的同时顺手就把人物丰满了(反着说也成立),而哪怕是在《对手》中,国安这边的生活戏份也大多显得拖沓。所以在《黄雀》里,当警察的生活、罪犯的苦衷,并不天然与【兵抓贼】这件事密切相关,那交织方式与比重调配就需要更精炼更讲究。目前的效果是明明一集里讲了不少事情,但观感上还是会觉得拖沓、平淡,与刑侦主线割裂。
说到这里,更致命的其实是主线的 清晰度和紧迫性。《对手》具有一个高度明确且紧迫性强的主线,就是间谍潜伏的任务和逐渐接近的国安追捕。
但《黄雀》的主线是什么呢?是与佛爷集团的交手?那对广叔团伙、金银铜角团伙的刻画就占比太多。是围绕盗窃团伙的五花八门单元案件?那多案件由同一团伙作案,每一案都悬置直到最后才能全部破案就不是单元写法,且塑造主配角的篇幅占比也太多。是火车站反扒日常?那应该是《警察荣誉》的群戏拍法,需要更踏实落地。
总之无论是哪一个,都没能在开篇明确地传达给观众,更没有设置一个真正紧迫性强的悬疑点或倒计时。第一案眼角膜案本有一个明确的倒数时间,可是破案过程里插入太多信息又必须与其它案并案才能了结,且兵、贼和失主三方都没太拿这个DDL当回事的样子。更要命的是随着剧情推进,盗窃集团的恩怨情仇越来越占据重点,“破案”这件事的存在感越来越淡,冲着刑侦来看剧的观众必然会觉得落空。
所以前几集我的观感是,刚消化完开篇事件的悬浮,就要继续消化火车站的不真实,还要习惯导演的非现实拍摄手法,好不容易跟着刑侦主线看出了兴致,叙事重点又总是游移,看了六集勉强摸出主角的主线任务到底是什么,但剧情大半又没在认真走主线。
不过,能支撑我看下去的,除了前面说的优点,还有每一个具体场景里演员戏份的质感,说人话就是“看起来是个正经东西”,只是有些松散,并与预期相违背。
另外预警第一集52分有大蟑螂特写出现,跟我一样恐惧蟑螂的注意跳过。
豆瓣未出分
个人评分:6.5-7分,低于预期,但也不难看
适合人群:对反扒题材有兴趣的、i《对手》但期待不会太高、i郭京飞、i秦岚、对人物兴趣高过案件的
不适合人群:注重落地刑侦真实感的、对节奏要求高的、希望看到第二部《对手》的
结论:如果比起刑侦你更喜欢看人物故事,那对它评价会高不少
《雁回时》
3.18上线,腾讯独播
杨龙执导,曹笑天编剧,陈都灵、辛云来领衔主演,根据千山茶客小说《重生之贵女难求》改编的落地古偶《雁回时》,原名《贵女》。
这部剧播出前的热度一直不低,主要是因为前期物料里的妆造氛围有一种不同于其他古偶闹着玩一样的正剧感,所以连我读者群里都有不少群友满怀期待。
但看完几集后我估计这类观众恐怕要失望,《雁回时》在世界观和逻辑层面根本就是《墨雨》《锦绣》《似锦》这一国的,完全视封建社会森严完备的礼法秩序于无物,所有人物言行只看情节需要,基本不受任何世界观限制,情节非常儿戏。
像家里女眷能带着孩子在大宅正门里进进出出玩耍、外男能随随便便潜入内宅主母房间这种细节我都不想多挑了,但基本所有角色的出身、性格、待遇和言行都自相矛盾,细节错漏百出,很难带脑子看下去。
比如本剧女主的亲生母亲是当家主母,她能既不尊婆母,在对方面前摆上位者姿态;也不敬丈夫,甭管对方是命令还是祈求,她只有一句“谁敢”。你要说这是因为她娘家地位高所以压得夫君一家死死的,结果她亲口说娘家已经满门抄斩;你要说她是靠发疯横行内宅,所有人不与疯婆子计较,结果她还掌家理事?为什么啊这是为什么啊?千山茶客的书虽然逻辑也不大严密但还不至于这么离谱吧?我想让书粉给我答疑解惑,结果被告知原著被大改特改完全走形了。
而这位剧情揭示实则为不连累女儿苦心孤诣的母亲,其动机与行为也完全对不上号站不住脚:不想连累闺女 未来受牵连,所以把闺女送去别的地方不闻不问导致她活活受 18年地狱一样的苦,要是她只能活到16岁呢?
再比如本剧中的大理寺少卿是能当众杀死未定罪朝廷官员的,女杀手是能在府邸附近刺杀落单的大理寺少卿且无人阻拦的,还是能在伤人后潜入对方府邸在百余号人眼皮子底下锁门放火的,而女主这位刚归家最怕闲言碎语的未婚闺秀是能在深夜窜出家门独自在大街上奔跑到起火的姐夫家门口观看火灾现场的。
另外是的,那位既包打听消息灵通又武力值顶尖潜入皇宫估计也不在话下同时还对女主忠心不二的女杀手,就是女主的金手指。
《知否》在这方面虽然也马马虎虎,但起码它知道角色行事必须面上要遵循礼制人情,大娘子出身高人也跋扈,对林小娘恨之入骨,但她不能无理由对她打骂,更不能对老太太有一丝不敬,更不能当众驳斥红狼,宅斗剧的看点与爽点恰恰就在于角色在层层规矩束缚下的腾挪,在于角色如何利用规则达到目的。
回头看《贵女》《锦绣》《似锦》《墨雨》等,哪个人物是真正在规则内行事呢?当看到女二宅斗的手段是寻来 天花病人的枕头让女主染病时我深感绝望:她可是住你亲娘的院子里啊大姐,你真是孝死我了。但这都不是本剧荒谬的终点,随便定罪、随便翻案、随便脱衣服求男人救自己,剧集每一集的情节都比上一集更儿戏,这种人物罔顾逻辑的随心所欲看似能增加单场戏的爽感,实际是从根本上破坏了这种类型的受众预期与真正爽感。
但在大众普遍非专注观剧的观看模式下,这种不顾逻辑的爽点直给,也确实越来越被容忍和接纳,所以《贵女》的成绩肯定差不了。从《延禧攻略》的迹象初现到《墨雨》的全盘发扬光大,《贵女》承袭的显然不是正经宅斗的基因,而是继承了于正剧的“世界观算个P我想怎么编就怎么编”。
另外,《贵女》比《锦绣》《似锦》强的是人设相对鲜明,开篇情绪也更强烈(是的像温峥嵘那种还没铺垫人物与处境前因后果就直接发疯的片段,不利于逻辑但利于传播和热度),斗起来不拖泥带水,也不强行加什么轻喜剧,调性统一不割裂。前期引发过高期待的妆造确实也是大亮点,很对得起剧集的投资级别,制式被很多人夸,饰品也很见心思,整体古韵十足。但妆造越复原也就越容易提醒我剧情的离谱——男女主一身明制但姐夫当众撸小姨子袖子,这真的很难评。
我尤其很难把视线从发饰上转移
重点段落比如男女主初见时隔空斗法的光线、女主破除身世污名后把幼年的自己揽入怀中等场景上的镜头设计也明显很用心。这些都让《贵女》在质感上比《锦绣》《似锦》高一些,观众也更容易进入剧情,但本质上还是无脑斗、煞有介事斗,是高规格制作的长篇短剧,能接受的就看,讲逻辑的就别勉强自己。
演员表演上,大量口型对不上,删改痕迹明显,但全员配音倒是给主角平添了几分演技
。男女主基本都是一两个表情波澜不惊演完一集又一集,但毕竟陈都灵本人的小白花气质异常契合这个角色,所以还不至于太出戏,倒是时不时的滤镜过重很影响颜值。
比起以前也确实有进步
而辛云来是真的要啥没啥,如果说陈都灵的木是“给得不够”或“不够准确”,辛云来的木是压根“给不出来”。他木着一张脸演高深莫测腹黑计谋人的样子真的看起来智商不高,导演也努力为他扬长避短了,可不小心露出的真实颜值和一以贯之的呆滞感很难让人入戏。
导演给了很多有帮助的角度但纸包不住火
与明显【不足】的主角不同,配角团是普遍【过度】。无论是劈头盖脸先发一通疯的温峥嵘,还是挤眉弄眼的何泓姗,包括恨不得把我伪善写在脸上的王晴和喻恩泰,都与短剧感十足的氛围“完美”融合。
豆瓣未出分
个人评分:对《墨鱼》《锦绣》受众是6分以上合格古偶剧,对于我这种逻辑不能丢的观众顶多5分
适合人群:i陈都灵、i辛云来、i古韵服化道、i爽剧不在乎逻辑的、i宅斗不在乎世界观的、i短剧
不适合人群:古偶男主丑拒的、看宅斗就是要看规矩的、逻辑星人
结论:长剧全面短剧化
本周无重要开分与重大分数变化,那么就是这样,有缘下周见!
看了啥,来聊聊~
影版三大队 鸣龙少年 爆裂点 恋恋红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