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读
近日,在视频平台上拥有两千多万粉丝的4岁小网红“瑶一瑶小肉包”陷入一场舆论风波。网友质疑其母亲为了流量摆拍、故意绊倒女儿。父母将“萌娃”推到镜头前是否合适?流量裹挟中的未成年人,个人权益如何保障?
在这则引起争议的视频中,4岁小网红“瑶一瑶”被一个小男孩伸出腿绊倒在地,小姑娘摔倒后大哭,视频里还传出她母亲的笑声,这被网友质疑是其母亲为了流量摆拍、故意设计绊倒女儿。随后,“瑶一瑶”母亲对此事进行了道歉,没有承认是摆拍,同时表示,“如果真的为了挣钱连孩子身心都不顾了,一定会比现在挣得多十倍。”
“瑶一瑶”母亲:我们正常的在家里面玩,出现了好玩的事情,我就和我侄子说,我说你轻轻的和妹妹玩一下,但是小朋友可能不太懂嘛。这件事确实是我的错,我已经深刻的反思自己,绝对会改的。

争议视频截图
公开资料显示,小网红“瑶一瑶”2020年出生,2021年其自媒体账号“瑶一瑶小肉包”开始在视频平台发布作品,截至目前,拥有两千多万粉丝。第三方平台显示,该账号广告报价最高为每条55万元,有媒体梳理,近一年来,“瑶一瑶小肉包”和相关账号曾发布30条广告视频。
法律并没有规定未成年人不能作为短视频作品的“主角”或参与者,但如果是故意摆拍博取流量,继而牟利,是否违法违规呢?北京嘉潍律师事务所律师赵占领表示:
赵占领:账号的注册者可能并不是这个未成年人,而是他的父母注册的,他只是出镜。通过未成年人摆拍视频或疑似摆拍视频赚取流量,获取经济利益,这种情况它更多的是一种道德层面的问题。客观来讲,确实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至少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不值得鼓励和提倡。但是,也谈不上违反法律规定。至于是否违反平台的规则,主要看平台自身所定的规则以及这个账号入驻时和平台之间服务协议的约定,是否禁止这种行为。如果有相应的禁止,注册者或运营人违反了和平台之间的协议约定以及平台的规则,平台可以对他进行相应的处罚。
“瑶一瑶”在视频平台上粉丝超2000万
随着短视频和直播的兴起,不少父母喜欢在网络上“晒娃”,分享自己孩子的日常生活,但有些父母却“晒”过了头,在尝到流量的甜头后,一味利用孩子牟利,甚至给孩子的身心造成危害。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儿童工作智库专家卜卫表示,在镜头下被围观、被流量裹挟的未成年人,其身体尊严、人格尊严很多时候都没有得到尊重,看似随意、实则没有底线的“晒娃”视频更是会在社会上起到不良示范。
卜卫:第一,儿童刚一出生就是一个权利主体,家长觉得小孩摔跟头好玩,就拍视频或通过节目展示出来,他没有尊重儿童的人格尊严和身体尊严。第二,如果儿童被拍摄、被展出、被磨砺,小朋友的这些行为已经构成了一种劳动。许多国家和地区对儿童参与商业活动都有严格的规定,要求这个工作不得影响他的身心健康、教育和成长。儿童不能从事盈利性的劳动,你不能利用他的身体去赚钱。而且,这些赚来的收入有没有确保用于儿童的福利?这也要交代。第三,如果真的是故意绊倒,观看孩子摔倒的恐惧或者哭泣,这其实已经构成了一种霸凌,已经构成了不健康的信息,对儿童、对成人都是不良的示范,就是似乎孩子可以随便拿来玩乐,这根本不尊重孩子。

图源网络
近年来,有关部门相继出台意见和开展专项行动,整治利用“网红儿童”牟利的乱象。北京市律师协会消费者权益与产品质量安全法律专业委员会主任芦云表示,相关规范正在日趋健全和完备。
芦云:作为家长可以把一些正面、积极、有经验的育儿做法分享出来,但并不是说这种分享就没有边界、没有底线,没有法律可以去规制。可能目前没有很高位阶的法律去直接规范,但现在从相关部门的一些规范性文件已经看到了,不管是对于平台,还是对于相关的发布主体,对他们的行为实际上是有一定的规制的,而且在日趋健全和完备。另一方面,在聚焦具体案件的时候,根据个体的行为以及造成的后果,如果符合相关行政法规规制的范畴,或是刑事领域责任的话,也会去进行追责。
过度“晒娃”、利用孩子牟利不可取,适度“晒娃”或许无可厚非。不过,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儿童工作智库专家卜卫提醒,在“晒娃”的过程中,千万不能忽视儿童隐私暴露的风险。
卜卫:这么频繁的暴露隐私,其实也给孩子带来很多风险。比如有一种风险,觉得孩子特别漂亮、特别好玩或穿得比较少,有的不法分子会把他们做成色情的形象,甚至诱拐。所以保护孩子的隐私非常重要。
内容来源: 北京交通广播记者 路瑶
编辑:刘慧明
值班主编:车水
监制:赵鹏